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梅冰 《党史文苑》2007,(11):65-66
建设和谐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建设。通过利益机制、心理疏导、价值观教育、民意表达等渠道使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心理,这对缓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龚玲 《新长征》2011,(2):56-57
教育是形成人格和谐、构建人际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工程。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能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和谐发展理念的社会人为目标,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熔铸到教育内容和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丁祥艳 《世纪桥》2012,(3):72-73
社会和人的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表现为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的形成,渗透生态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方面实现其"和谐"功能。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协调系统,包含三大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本性回归,人与人的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实的延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三大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社会,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培养和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和谐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李宁 《党史文苑》2010,(7):59-60
农村和谐是社会扣谐的基础,农村和谐的前提是农民的思想和谐。强化思想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就是要以和谐思想建设统领经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和谐思想建设促进干部作风建设,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和睦融洽;以和谐思想建设规范农村公共道德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和谐思想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学校是引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机构,在各国思想文化运动中经常担任先锋角色。而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从而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文化”的时代,地球也“小”到可以用一个“村”来形容。促进人的发展,建设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首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构成的,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和谐人际关系。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离不开邻里间的友好亲善、互相  相似文献   

11.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和谐心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是个多维度的综合系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蕴涵着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心理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和谐社会的各种关系中,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发展中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以人为本”是宜居城市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和谐度”是宜居城市的衡量标准,现代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丽民 《实践》2006,(2):15-1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两个同等重要、共同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的双重目标。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和谐发展又可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同样关键在党,重心在学校的各级党组织。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谐推进的重要性,通过严格制度、公开答辩、量化标准多种措施,创新党员发展新机制,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7.
和谐精神生活的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精神生活体现着人的独特性,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更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竞争和人们价值冲突的重要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精神生活的建设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是建设丰富的、健康的、积极进步的、主动自觉的、和谐的精神生活。建设和谐精神生活必须完善各种社会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精神产品的质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探索和实践修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优先发展"、"三个面向,"指明了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培养"四有新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明了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坚持"两条腿走路,"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建立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和谐教育,乃至于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就充分说明,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