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咨询     
我能否向“中人”追索被骗款?来信我的女儿参加中考,差几十分未到录取分数线,邻居赵某对我说:“我在省、市招办都有关系,给我6000元保你女儿上中专。”我怕他骗钱不办事,就向他提出寻个中人作证。过了两天,赵某领着其姐夫张某来到我家,张某同意做中人,于是,...  相似文献   

2.
邻居被骗15万元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冯义飞近半年来一直“很闹心”,他到现在都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而且是被曾经接受过自己帮助的人骗了。“我很不愿意相信他在骗我,因为我曾经帮助过他,谁骗我他都不能骗我!”冯义飞说。  相似文献   

3.
司法脸谱     
颜明 《中国审判》2010,(6):48-48
日前与一位客人茶聚,闲谈中我问:“官司打得怎么样了?”答曰:“一审判了。胡来!”“上诉了吗?”“干嘛上诉,那是白耽误工夫。我要上访,直接找最高人民法院;如果不解决问题,就找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抗诉;还不成,再找全国人大请求监督;仍然不行,干脆去中南海向党中央喊冤。上访最管用,当前从基层到中央大小官员都怕上访,一见上访就紧张,一紧张就重视,一重视就见效。”  相似文献   

4.
张浩  李芹 《中国审判》2011,(9):36-37
“我还是很紧张,第一次打官司,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没事,听我说,现在打官司不像你想的那么可怕,又不是旧社会的三堂会审,何况咱同意调解。调解,知道不?就是你有啥想法意见和条件都可以锣对锣、鼓对鼓地说,法官一听就一清二楚L到时还能冤枉了你?!”  相似文献   

5.
京文 《公民与法治》2014,(18):49-49
一个周六的早晨,在伦敦进地铁,我插入票,“闸门”却没开,我莫名就有些紧张,惯性思维让我都觉得自己可疑,面部就有发烧倾向,匆忙向工作人员求助,刚要张口解释那票是真的,她刷了个什么卡,我就进了。她没看我的票。一整天,我都靠工作人员刷卡,没人拿过那张“一天通票”去查看真伪。而我,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会直接跟人说:我需要你的帮助。然后大摇大摆进出。后来听朋友说,这种车票“失灵”不少见,都是直接找工作人员帮着开“闸门”,或者跟着其他乘客就进出了。  相似文献   

6.
石峰  颜凯 《江淮法治》2009,(22):18-18
1995年,从省监狱警官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一直工作、生活在九成监狱,很少与朋友、同学往来,亲朋好友偶尔到我这里来串门或偶尔的同学聚会,他们都说见我一面太难,戏称我是“独行侠”。说实话,我也很想与朋友、同学常来常往,我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道理。然而,独特的环境、特殊的职业,是我最初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懂事开始,我就总听外婆提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金山。”外婆和邻居的阿婆们经常在谈“金山”的故事——某某人到那里做工,挣钱回来盖了房子之类。外婆是广东台山人,村子里,大概每个家庭都有男人去了金山,包括我的外祖父。一直到上小学,我都不知道金山到底在哪里,只听  相似文献   

8.
三悟     
一悟,原来记者首先需要的是胆量。2006年初,我在做一个有关大学学生军训猝死的选题。很快,我就联系了当事人小陈的父母,根据他们提供的路线,我先坐车到了大望路,然后换车到通州,下了车,离他们家还有三公里路程,但是这段路已经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到达,惟独看见的就是黑车。“多少钱?”“16元。”“开这么高?我每次都是12元就够了。”“行,12就12,走吧。”一路上,我壮着胆子,装作对路很熟的样子(其实心里想司机要是把我卖了我都不认识路,呵呵)。到了他们村口,我看到小陈的父亲,一路寒暄着,这时他指着十几米外一个村庄告诉我:“那边就是…  相似文献   

9.
幽默     
《政府法制》2013,(3):33-33
为什么笑局长素以幽默自居。某次开会。局长讲了个笑话,大家都哈哈大笑,只有老王不笑,局长有些不满。于是他问老王:“怎么,我讲的笑话不好笑吗?”老王看了局长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笑?下星期我就退休了!”  相似文献   

10.
“偶酱紫的人8是菜乌”,“菌男霉女雷到了偶“,“人在口途,只好闪了”,“JJ你超搞笑,I真服了U”,“伤不起,有木有”,“偶好稀饭MM”,“巨郁闷,神马都是浮云”,“人至贱则无敌,我晕”,“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凑成了一块”,“人生最大杯具:美人迟暮,英雄谢顶”,“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相似文献   

11.
虚惊     
“您是张局长吗?我是计委老王!”“什么!纪委?”张局长心里不由咯噔一下。纪委?纪委找我会是啥事呢?莫不是我的那些事被什么人捅到纪委去了?一时局长心里七上八下,心跳加快,以致手里的云烟掉到了文件上还不知道,竟把文件烧了一个窟窿。不会,绝对不会!我收的那些东西一无证人,二有发票,而目一件件都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可谓“天知地知我知”,不会出纰露……莫非是……糟了,肯定是那个要我给他儿子转合同的老李头,当时他给我那个红包时,就很是不情愿张局长心里一阵紧似一阵,突然两眼一黑,脑子一片空日,什么出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2.
夸奖文化让我失去自我判断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学新闻学院的很多教授给我的作业评语通常都是“做得好”或者“做得不错”,这对一个没有多少自信的外国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曲曲悦耳的音乐。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原来每个学生得到的都是这样的评语。如果学生的作业都好,那么这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监狱学刊》2010,(3):110-110
戴旭在2010年1月26日的《青年参考》上著文《GDP不光看数量更要比质量》说,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论坛,举办方邀请了60多名中国战略界的精英。几乎所有人都在讲,我们的GDP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再过10年,就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那时,中国就可以说话算数了。我说:“这是谁告诉你的?我怎么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4.
潇洒走一回     
后你就自己坐公共回来好了。”我赶到小车班时,桑塔纳已经在“恭候”了,经理的姨妹也已经上了车,我一到,司机就开车上路了。车本来应该上环城路的、可“姨妹”让车拐到中山路穿城而过。我看看腕上的手表,觉得离开会时间还早,也没说什么。车进了城,三拐两拐去了人民医院,司机靠边停了车。“姨妹”说:“我进去找个人说两句话就出来,耽误不了多长时间,等我一会儿。”5分钟,10分钟,直到40分钟过去了,还不见“姨妹”出来,我着急了对司机说:“开会的时间就要到了,是不是先送我到公司去,你开车再回来接她?”可司机说:“她…  相似文献   

15.
七颗蚕豆     
我在机关里工作,经常参加“请吃”和“吃请”,每当我看见剩余的大碗大碗的佳肴被毫不犹豫地倒入潲桶里时,就会想起我读中学时流传的“七颗蚕豆”的故事。 我是在农村读的中学。那时中学设在离公社驻地十五里远的一个偏僻的古庙里,全公社上中学的学生都得到那里去。每到星期天的下午,同学们挑着米,背着菜到学校里去。学校食堂一般不向学生供应菜,学生要自己带足一个星期吃的菜,直到星期六的上午才能回去拿菜。学生们经常为吃饭问题犯愁。米倒不怕,多留几天没什么,一缸子菜留着吃一个星期就很成问题。因此,大家多半带些干菜和耐留…  相似文献   

16.
讲一段我丢儿子的亲身经历。 我儿子5岁那年,有一天我带他到公园。到公园后,我对他说:“儿子,我在这儿背单词,你去跑步,跑一圈你就过来向我报一次到。”儿子答应了。最初跑了两圈他都过来报到,可是他去跑第三圊后迟迟没来报到。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儿子可能走丢了。  相似文献   

17.
庞晓莉 《江淮法治》2010,(12):18-18
“富二代”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的阶层,中国从古到今都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但惟有今天的“富二代”是那么的惹眼,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从“富二代”杭州飙车撞死人案到“富二代”网络炫富,再到专为“富二代”开设的天价培训班,每一桩都被媒体热炒热议。现如今。“富二代”已经不只是一个阶层的代名词。而且还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8.
随笔     
(一) 官员同学来访,我在大酒店宴请他,并找数友相陪。宴毕,我起身结账,却被同学一把按住:“你别管!”我说:“那还行,你远道而来,还能让你埋单?”同学语气加重:“让你别管就别管!”我仍不同意:“今天这东我做定了,一顿饭还请不起吗?”说完迅速把钱塞到服务员手里。同学立刻脸红筋胀,对我忿忿然.  相似文献   

19.
每到岁末年初,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就会轰轰烈烈地开展,综合奖、单项奖、系统奖、部门奖、上级奖、同级奖……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单位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一年一度工作做一总结,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样的评奖活动是必要的,但不可否认,有的评奖在一些地方、单位已“变味”、“走样”、“掉价”,以至于人们怀疑,这样的奖状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评奖泛滥 巧立名目   不正常的评奖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皆大欢喜型。年终的奖项设置多多益善,只要涉及到工作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点,都可以设个奖。综合治理、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政府法制》2010,(12):33-33
同志们: 我这次到国外考察,是有很大收获的。特别是对我们彻底粉碎“崇洋媚外”的思想是大有教育意义的!在这方面我最有深刻体会的是:洋鬼子都很傻,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聪明!下面我就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