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的角度可以看出,由于权力场对文学场的控制逐渐松动,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逐渐撤离,文学场更为自主,但同时迫于财政压力向经济场倾斜。本文分析了文学场中的期刊和出版社的演变以及它们应对经济场的压力而采取的举措是如何让"80后"少年写手进入文学场的。同时,文学场的新变化也促成了"80后"作家的发生发展。此外,"80后"作家本身的惯习也对他们能成为一个现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80后”对同龄青年作家具有迷化现象,迷读者与非迷读者在对同龄作家的认同、迷读者对所喜欢作家的态度、迷读者对所喜爱作家作品的深入了解,以及迷读者和非迷读者对待同一起抄袭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表明,一部分“80后”对同龄作家具有鲜明的迷化特征.这种迷化现象表明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 ,对于性别文学的研究此起彼伏 ,从2 0世纪 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80年代引进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影响并产生了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突出的创作现象有 :王安忆、铁凝大胆的性描写 ;陈染、林白等作家的“个人化写作” ;朱文颖等 70年代作家的“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初,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技术结构。这一神秘的“魔水”象一只“无形的手”,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便宜的石油逐渐取代煤炭而成为工业的基本能源,引起了工业界本身以及人类生活的一场革命,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石油文明时代的到来,一位权威的能源专家在考察了现代人类的全部经济生活后指出,目前,“至少在80%的领域石油尚不能被其他能源替代”。石油被公认为“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特别是自本世纪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激励模式转变的视角,首次考察了充当辖区间竞争“新”工具的土地财政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引发地方政府的支出竞争、税收竞争和补贴竞争不仅提高了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还抑制了企业出口退出和延长了出口持续期。但由于存在与税收竞争、补贴竞争相关的企业寻租、“政治包袱”以及与支出竞争相关的公共品偏向性扭曲配置,土地财政也使出口企业长期被锁定于低质量、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复杂度的低端竞争方式。概括而言,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开展辖区间竞争的策略性行为在促成出口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的代价,对中国“大而不强”出口模式产生了“土地财政诅咒”。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从体制上恢复了县域经济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显著地改善了县域经济的可用财力。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切实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山东省“省直警县”财政体制改革内容入手,分析了改革对国库工作的影响以及目前国库服务模式滞后于改革的表现。对进一步完善国库服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代》杂志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初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刊物,在杂志这个自由开放的“文学场”中,存在着各种文体之间的对话和共生现象,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了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8.
政治资本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场域,文学场、教育场等,各种场域都与权力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权力场主要的资本形式为政治资本。基于上海市老年人紧急救援服务这一福利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场如何通过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生成该福利场;并通过政治资本的运行,生成了该福利场无可置疑的决定权,进而影响着该福利场中行动者的惯习生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发展“走出去”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发展的“走出去”战略是在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推动实施的,同时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能源发展的“走出去”战略具有实施主体单一、商业性战略思维的转向、承担压力大、风险性高等特点。实施这一战略对实现我国能源多元化、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以及提高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能源“走出去”战略也体现了中国对外部能源市场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如何平衡能源发展“走出去”战略所带来的利弊,化解中国能源安全所遇的风险,也是对中国整体能源战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宪法不仅将“两个积极性”条款作为调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同时也通过宪法确立的“国家任务”、单一制国家结构以及权力分工等规范,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确立了规则、界限和方法。宪法确立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任务要求最大限度释放地方财政,以激发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而中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限定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限度,要求财政分权必须保证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监管。同时,横向分权与纵向财政分权互相牵制,体现为复杂的权力博弈形态。这要求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进行制度化规制,并最终导向公民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 2 0年代的留日作家 ,在其作品中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结构、风土人情、教育体制、自然景观等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日本女子形象系列 ,可以讲 ,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  相似文献   

13.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一书,以孔氏家族的诗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孔氏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原因、发展脉络和整体特征,尤其对于家族女作家给予了充分的发掘与关注。该书角度新颖,论述全面,内容深刻,富于启发性,是山东古代文学研究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14.
Ibuse Masuji and Inoue Mituharu are two active post-war literary writers of Japan and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ll because of their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Nuclear. Neither of them has experienced the radiation exposure, but respectively created Black Rain and Saikai Nuclear Power Station. These two writers, without suffering the radiation exposure, to some extent, express their beautiful wishes and eagerness for world peace by writing these two works.  相似文献   

15.
唐骅 《外交评论》2003,(2):90-95
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自 80年代后 ,当代作家通过汉语形式美的研究 ,凸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个性 ,从而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探索 ,强化了它的指称功能 ,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冰心、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坛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且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是由于两人的童年经历迥异导致其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母爱育成了冰心善良、温柔、文雅的性格,造就了她崇尚"爱的哲学",试图用爱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不幸的童年和母爱的缺失,赋予了庐隐敏感、悲哀、倔强、愤世嫉俗的性格,一生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悲哀凄凉对世事不平的情绪始终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成为她作品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 世纪 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是知青作家的一次集体出场,也是民族叙事的一次续接。虽然寻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与其宗旨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还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是革命家、思想家,又是文艺批评家。他们的文艺批评活动,就必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总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面对和回答生活中出现的迫切的重大的现实问题。重温和研究他们的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对促进和提升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