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作为政治文化组成部分的亚文化 ,表现了政治文化的具体的特殊性方面。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亚文化形态的原因 ,一是政治文化的主体复杂多样 ,二是政治文化的历史悠久多变 ,三是政治文化的地域宽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构成应包括 :统治阶级的政治亚文化、被统治阶级的政治亚文化、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亚文化、地域的政治亚文化等。政治亚文化的存在与作用 ,不断促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虽然贪官们"两面人生"的具体表现形态各异,但可分为贪腐前后的"阶段性两面性"和贪腐过程中的"阴阳两面性"两种基本形态。而作为与廉洁文化相悖却并行的"腐败亚文化",既是造成"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政治生态因素之一,也是"‘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的重要文化根源,还是培植贪官们"两面人生"的重要文化土壤。因此,腐败亚文化背景下的廉政文化之路在坚持走系统化治理道路、综合施策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廉政文化精神和廉政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肃清腐败亚文化的影响,铲除形成腐败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疆锋 《青年研究》2007,(12):14-20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探索重心所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生成与英国的"文化-文明"传统、新左派、二战后的工人阶级成人教育和战后青年亚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实践表明,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对于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从而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有效途径包括构筑全员共建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着重培育"校魂",同时还应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权力是个复杂的概念,阶级、性别、种族都在不断地强化权力观念,对文化研究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建立在阶级分析基础上,他们将亚文化现象纳入到以"阶级"为轴心的权力关系之中。然而,这种研究模式被伯明翰中心内部的女权主义者打破,并将亚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从阶级研究向性别研究迁移。但这种迁移并非终结,而是引出了与权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亚文化研究的视角被无限延展。阶级、性别、种族等维度的阐释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理论既有模式的修正,也将英国的文化研究推向多元文化研究的新阶段,最终使亚文化研究完成了后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裹挟着"喧嚣与浮尘"弥漫于整个"线上""线下",试图消解、颠覆现代主流文化,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其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造成不容忽视的挑战。直面现实,高校不能一味简单地对网络亚文化进行粗鲁、盲目的打压,而应当从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构筑网络阵地、畅通对话渠道、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认知与分歧并存的乡村政治认知、忠诚与疏离共生的乡村政治情感、延续与分化并行的乡村政治价值观,构成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样态,具体表现为留守者政治亚文化、边缘人政治亚文化、村治精英政治亚文化三种亚文化的融合共生。乡村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制度供给缺位与媒体传播错位,是形塑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障碍。进一步推进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是形塑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曹海琴 《学理论》2012,(25):22-23,60
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分主文化、亚文化,其中亚文化中最值得警惕的是越轨亚文化,它往往与危害社会的行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我国文化领域的现状是越轨亚文化大量滋生,主流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要大力弘扬主文化,控制亚文化,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1.
人生隽语     
<正>高云(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近年来国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现在杂技、武术等传统技艺文化"走出去"了,得到了认同,然而内容文化很少"走出去",能引起国外广泛关注的电影、电视、小说、美术、戏剧作品很少。国家应进  相似文献   

12.
牟鑫 《学理论》2010,(24):141-141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推动,然而伴随着不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主流文化的新陈代谢,却也不断模糊了人们认识主流文化的视野,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何正确认知我国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对提升主流文化意识,凝聚民众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文化是青年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指的是被青年社会的成员作为合适的行为导向所认可的、并共同具有的规范、观念态度和习俗,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关于青年亚文化的争议关于青年亚文化,加拉赫(Girallagher,1979)的观点是,遵奉与成人价值观念相反的友伴群体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学。青少年在那里组成一个小型社会,他们大多数的重要交往是在它的内部,与外部的成人社会只有很少一些联系。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呆在学校,并参加越来越多的课外活动。与成人世界的隔离,使他们发展了与成人不同的、具有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系的亚文化。作为生活在一个被隔离了的社会的结果,出现了能得到友伴认同但不为成人所同意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商业逻辑的关系长久以来困扰着研究者们,大多数学者认为,亚文化只有远离商业逻辑和商品消费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反叛性。随着新媒体、消费社会和全球化语境的来临,商业逻辑不再局限于借用、占有、嵌入亚文化的被动状态,商业可以主动激发、形塑青年亚文化,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并不完全是对立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冲突管理思维对社会秩序的偏执性追求、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管控,损害了青年亚文化的自运行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协调治理思维主张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分类治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宏观引导与微观规范相结合、平等互动与协商合作相结合、动态均衡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和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业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全面收编使"网购狂欢节"逐步取代"光棍节"成为11月11日的符号意指,而节日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内核的一致性、群体的相似性和媒介的共通性,为电子商务收编光棍节创造了绝佳条件。文章以淘宝为例,具体分析商业对于光棍节这一青年亚文化的"收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程春旺 《学理论》2010,(22):156-157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其分支学科中,文化地理学并未得到很好发展,尤其是对于亚文化的研究,目前是非常缺乏的。亚文化研究有助于认识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介绍亚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亚文化的类型、分析并提出了亚文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王宇  肖志远 《理论导刊》2023,(6):121-128
网络亚文化是高弹性网络场域中生成的一个个现象级文化景观,具有动态流变性、价值多元性、虚实变换性等个性特质。网络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使原本难以衡量的文化资本通过“流量”变现实现了价值转化。其中,资本变现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驱动力,正向赋能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整饬力。为应对网络亚文化精神迷失、消费混乱、边界缺失等问题和隐忧,亟须从人文互化、刚柔施策、发展指向等实践向度上综合矫治,以推进网络亚文化精神重塑、消费正向、生态净化、高质量发展,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崇善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3)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国敬伟 《学理论》2008,(24):38-39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公路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