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这种在性别魅力彰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2.
该对话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角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文学向内转问题、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问题、“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消解悲剧意识问题、女性文学批评对男权文本盲视问题、晚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写作问题、诗歌批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层探讨,着重叩问八九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后面所蕴含的不同人文价值立场。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交锋与对话,并在坚守文学的批判立场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学的产业化,传媒、市场、科技所营造的传播生态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出版、发行、接受等环节,带来了作品的商业化、创作者的平民化、受众阅读的消费化等文学变革,使"身体"这一后现代文化中的典型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将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对象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身体写作"这一信息科技助推下的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文学浪潮,以此为视角观照文学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文的"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并不仅仅只有一个文体类型.不同文体类型的应用文由于针对性不同、作用不同以及接受对象不同,必须选择不同的话语表现."文学化"的内涵并不只是虚构、编造,它包括了各种文学技巧、文学修辞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从主题学视角看,启蒙、专制、救亡、翻身、民粹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主题,路径选择的不同既能够使它们同步实现,也能够使它们相互拆解。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虽然不同时期主题表现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互有隐显的结构形式却决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与面貌。  相似文献   

6.
武侠文学是最受中华民族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当代武侠小说则更具有魅力,拥有着无数的读者,这些都与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与"侠"所具有的民族性及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武侠小说古龙、金庸,更是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创造性的融入到他们的武侠小说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在此,我们就他们小说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本性的暴力倾向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侠义崇拜心理及由此对人们的影响做一些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特征已被学者广泛接受,但目前很少有人对英语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探寻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90年代,我国文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章论述了90年代文艺在结构上所出现的新格局,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扩大与失调,创作主体在生存方式、社会位置、文艺观念和人员构成上的变化,以及文艺受众在接受主体、接受条件、选择趋向上的转换与变异,从而对文艺新变化的主要方面从总体上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每个历史阶段,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文学生态的不同变化,都和当时的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传播媒介的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物质的传播渠道,而是构成了文学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池莉与梁贵子是20世纪80年代登上中韩两国文坛并在文学界引起轰动的作家。她们以敏锐、独特的文学视角在两国文学界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她们用自己亲身的平民体验,关注着现实人生。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种种烦恼进行仿真描摹,再现了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尽管两位作家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但对她们的研究,将会使读者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学精髓,从而对于中韩两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成果形态不同,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亦不同.北京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其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线索和规律.边荒色彩成为前建都期北京文学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女性意识觉醒又是以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得到呈现的,一是面向男女公共空间的社会化视角,二是面向女性自我空间的个人化视角.这两个层面性别意识的表现都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指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现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随着时代的洪流表现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5.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阅读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项豪迈的协议,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以便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的自由也反过来召唤作家的自由.萨特不仅将其狭义的"介入文学"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介入艺术"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文学"和"整体文学"的概念,前者表现出萨特越来越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将会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文学.萨特整个美学观所依据的基础和高扬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或最高价值--自由.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成果形态不同,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亦不同。北京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其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线索和规律。边荒色彩成为前建都期北京文学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时"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化大众化问题,发端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虽然这种平民文学并没有真正成为大众文学,但它开启了中国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先河.30年代中国进步文化界所进行的文化大众化讨论,在以陈西滢、梁实秋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人和以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人之间,围绕着文学是否有阶级性、文学是否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相关、是否和无产阶级大众相关等问题激烈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忧忠意识源远流长,但近代文学较古代文学的忧患意识明显不同,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从"患君"到反对封建统治,表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是从反对异族到抗击外国侵略,表现出整个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中国近代文学正从封建的文学范畴,过渡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焦艳  龚岱辰 《工会论坛》2014,(6):109-112
90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及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通过近似自传的写作方式书写女性意识,抵抗男权话语。本文以陈染、林白为例,从女性文学自传性的真实私人生活的描写、忽视时代背景以及关注个体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倾向的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