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黎手稿》立意于回答"资本主义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具有一种文化批判与建构的宏大视角。《手稿》扬弃了唯心主义的文化观,把人类的精神文化状态与劳动自身的发展状态结合起来,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批判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世界的贬值"问题,指出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与劳动由"谋生"需要向"乐生"需要的历史转变相一致。《手稿》提供了一切以实现人的普遍性,即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目的的文化解释系统,辩证地分析了私有财产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中的作用。这些文化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突破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人类本质异化理论的局限,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脱离人而成为否定人的对立物的劳动异化论;并通过自我异化的扬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两者终极价值的逻辑统一,也是异化谋求自己发展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对象化变成了劳动的异化,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失落。未来社会应当是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及人同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劳动异化现象,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消除劳动异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存在着。他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阐述了他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形成以后。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形成以前,历史还不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不只是停留于从伦理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进而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和初步回答了许多涉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从而为他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的物化观和马克思的异化观在内涵、产生根源、扬弃途径等方面均有差异。卢卡奇物化观认为: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社会失去整体性;劳动成果的物反过来对劳动者进行控制。马克思的异化观则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马克思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卢卡奇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马克思则主张通过实践革命达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联系,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主体性丧失,并提出只有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才能真正扬弃异化劳动。基于异化劳动理论,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改变人的依赖关系观念及物的依赖关系观念,增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重新树立现代社会下的权利本位理念,有步骤地改善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并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就劳动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历经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与人的自由性三个阶段;与之相应,就劳动模式而言,依次体现为早期人-人-自然界、中期人-工具-自然界、未来人-人-自然界。其间,劳动活动方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劳动活动目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这同时意味着,生产力范畴中的主体因素渐次实现着从物到人的转变。其中,无论何者处于主体地位都有其内在必然性。纵览生产力范畴中的主体嬗变过程对于认识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见于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异化的历史,异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异化产生于人类生存的两歧,只有通过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不论是马克思还是弗洛姆阐发异化理论的最终目的都是想要解决异化的社会与异化的个体,让人全面发展。进入DT时代,也就是数据时代,一个新时代应当对彼时代的经典理论做出调适。  相似文献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观点是通用教材所持观点,但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对事物的解释及其程度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内容,但离辩证法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地解释水平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全面、综合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整个过程以及结果,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更符合辩证法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方法论 ,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再思考 ,认为法应该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习惯法阶段 (肯定 )———国家法阶段 (否定 )———世界法阶段 (否定之否定 )。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出发,可以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需要理论明显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了对人之需要的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发生学逻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必须从"具体整体性"的高度关照人的需要问题,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哲学的终结",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而不是一切哲学的终结。"哲学的终结"是哲学自身辩证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消灭一切哲学,而是哲学形态的转换。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实证科学,而是新形态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导致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以及诱发犯罪等方面。尽管限制传媒暴力有很大难度 ,但从各国所采取的手段看 ,政府的宏观调控、媒体的自律、培养青少年的传媒素养 ,都应该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16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全盘否定资本主义,主观地割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否认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因此他们的理想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20世纪的社会主义者为了抵制资本主义的侵蚀,拒绝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但又急于赶超资本主义,因此也曾空想萌动.尽管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但在"两制"关系上的认识误区,使它们都陷入了空想的怪圈.只有正确认识"两制"关系,科学设定过渡时期,大胆利用资本主义,才能彻底告别空想,使社会主义始终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17.
逻辑递归性具有多种表现,也包含了一些逻辑发展和思维运动的特性。逻辑递归性问题与复杂性科学探索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后现代哲学思潮发生着联系。  相似文献   

18.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非财产”之否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否属于财产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否定论和肯定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否定论用静止的眼光审视财产,没有看到财产权利的客体正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日益丰富.事实上,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玩家通过个人劳动、真实财物付出、市场交易等手段创造和获得的,它具有效用,能够交换,具有财产的基本属性.承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有利于维护网络游戏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游戏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的和谐社会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它的特征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正义为目标宗旨的社会特征;差异、否定、过程结合的哲学特征;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并存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就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