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余光中是地道的杭州女婿,岳父是浙江大学教授范赉,曾在园艺系做主任。夫人范我存在杭州刀茅巷出生,在杭州生活到6岁。正是这个原因,余光中晚年多次来过杭州。良缘天定"巧遇"终成眷属余光中与范我存的初识是在南京。抗日战争胜利后,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到了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14岁的范我存。范我存的父亲当年为浙大教授,母亲在上海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心结玉石     
正玉石尚:范我存收藏与设计作者:范我存出版社:九歌出版日期:2017/12/01语言:繁体中文作者:范我存,生于1931年,年轻时便喜欢古文物。1974年随夫婿余光中迁居香港,正式开始收藏古玉。1985年回台后,因兴趣而学习中国结,并搭配古玉设计为配饰。1996年高雄市立美术馆成立,担任第一届导览达18年之久。君子如玉,佳人爱玉,凡是性情温文、谦谦有礼、天真敦厚的人,都会喜欢玉。早就听闻范我存老师跟钟玲教授,不止在香港时收了许多古玉,  相似文献   

3.
凌之 《台声》2003,(9):40-43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我常说,婚姻是一对一的自由,一对一的民主。”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语言风趣而幽默,以“余氏方式”告诉笔者他对婚姻的理解。在他功成名就、享誉海内外文坛的同时,他还拥有成功的婚姻和家庭,这更令人羡慕。我有幸采访余光中先生与夫人范我存女士,探寻他们幸福生活的奥秘……一余光中说自己是“南京大萝卜”。除了抗战期间逃难的7年,他在南京读了小学和中学,还上了1年半的金陵大学。一直读到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才跟家人去了台湾。他家住过鼓楼、将军庙、龙昌巷,他记忆中的南京是很鲜活的,玄武湖、中山陵、雨…  相似文献   

4.
潘宁 《台声》2008,(12):50-51
“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2008年10月5日至13日,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及夫人范我存女士再次回到南京,选择在自己的出生地度过80岁的寿辰。江苏省台联在南京全程接待了余光中先生夫妇。  相似文献   

5.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6.
2002年清明节这天上午,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终于踏上了故乡———武进市漕桥镇,终于站在了芳草萋萋的亲人的坟头。他和妻子范我存恭恭敬敬地点燃了三炷香,青烟袅袅,犹如游子的乡思缕缕。抬头,远山如黛;身边,乡河似碧。“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是这天,“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江南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在故乡的烟雨中,在乡亲们的亲情中消散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回乡扫墓@陈士行 @周逸敏…  相似文献   

7.
一   蔡甜甜过早地踏入了社会,在她还没来得及分辨良莠时,已裹入滚滚红尘。平桥派出所所长李亚辉对我说:“你还是见见那女孩吧 !”在他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她。“我学坏也就是在下学这两年。”她说这话时,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悔恨。甜甜看上去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圆圆的脸庞,一双大眼睛配上小巧的嘴巴,穿着也很新潮、大胆。丰满的身材显示出她的早熟,在她的身上,已找不出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天真、无邪、纯洁。她松松垮垮地坐着,毫无羞愧之色,当她说“我早不是处女了”时,你感觉到她好像在说“我早不上学了”一样轻松。甜甜生于 19…  相似文献   

8.
人物     
《小康》2018,(1)
正逝世者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早上10点04分,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中山大学任教,2016年退休。余光中擅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出版书籍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内地及港台语文课本。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相似文献   

9.
茅威涛曾经在众多媒体面前说过:“当我所演的范容在《藏书之家》中说到‘生于斯,长于斯’,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找到了共鸣,我想这就是宿命,我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在茅威涛看来,她和越剧的缘分可以用“冥冥中已经注定”来形容。  相似文献   

10.
<正>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绝世知音。余光中生前有很多知音。2023年重阳节,是余光中诞辰95周年,特汇聚诗人生前知音“一个班”,以寄托追思和怀念,借以告慰诗人在天之灵。梁实秋先生,余光中恩师。梁先生盛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相似文献   

11.
左岸 左岸     
走进左岸,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突然想起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当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相似文献   

12.
以一首《乡愁》蜚声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满园青翠、月季盛开的五月回到了他的母校———南京大学,参加她的百年华诞庆典。南京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经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更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合并,仍名南京大学。余光中1928年10月生于古都南京,曾就读于南大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以及厦门大学。后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  相似文献   

13.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范春歌,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界以“女侠”著称——她曾经骑单车穿越荒凉贫瘠的中国西部,也曾搭乘敞篷卡车到海拔4000米的西藏雪山。1989年,她骑单车穿越中国西部进行采访;1998年,38岁的她随中国考察团赴南极采访;2000年7月11日至2002年7月10日,41岁的范春歌四下西洋,2002年完成全程,走访18个亚非国家。2005年出版《被遗忘的航行——追寻郑和下西洋》,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影展。  相似文献   

15.
正1971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写下《乡愁》,很多人通过《乡愁》知道了余光中,但却少有人知《乡愁》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他的是江南水乡常州。"常州是我的‘母乡’,也是我的‘妻乡’,‘母乡’加‘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这是2003年10月10日,余光中发给常州市台办一份传真中写的回乡感言。他说:"常州给我的安慰与影响,从小就充满女性的娴雅与柔美。这一切,加上江南的水乡,历史与传说,莺飞草长,桥影橹声,妩媚了、充盈了我的艺  相似文献   

16.
凌君 《两岸关系》2002,(9):56-58
说起台湾文豪余光中,他的作品你一定很熟悉。俗话说文如其人,生活中的余光中不仅机敏睿智还很幽默风趣呢。“人面不知何处去” 常言道,一句话说得人哭,一句话说得人笑。可见说什么话,怎么说话,里面大有学问。余光中就有这样的本事,遇到尴尬的场面,他轻松地说上几句,马  相似文献   

17.
沈奇岚  姚松鑫 《台声》2004,(7):48-50
对张曼娟的访问被安排在她此行下榻的上海某宾馆客房里,摄影师忙着布光,化妆师忙着化妆,而一旁的我则认真地听她谈爱情。 谈起爱情,她该算九段的高手,每一种问题几乎都思考过,所以才会有那几十本“谈情说爱”的书。 可是她单身,在台湾她又被归类于“三高”女性:学历、身材和年龄都“高”的女性。“我单身,因为我选择单身。”她说。说的时候,神态并非是在捍卫某种  相似文献   

18.
最早读余光中,是他那首著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面对着一湾浅浅的蓝,却“无处话凄凉”。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余光中,1928年9月9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父亲是福建永春县人,母亲为江苏武进县人氏。少年时期,余光中随着母亲生活在江苏。从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江南水上的润泽,使得余光中的记忆永远留下了“…  相似文献   

19.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老同志曾对我说:“叶挺很可能加入过农工党,应该考证一下。”此说空穴来风,源于叶挺与邓演达的一段友谊。一邓演达生于1895年,叶挺生于1896年,两人同为广东惠阳老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