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西20年革命战争史已成为当地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坚持革命战争史诗为主旋律、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史实为题材的文学意识已在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体现,形成了被文学界誉为“红土地文学”的文学流派。自1979年开始,一批闽西作家就提出了。红土地文学”的概念,并执着地进行耕耘。10多年来,闽西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者有300多人。他们以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形式,忠实地再现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一特定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品已超过1000万字,出版发行书籍逾百万  相似文献   

2.
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大,追根溯源,不能不提及的就是著名的左联作家、红土地文学的奠基人马宁。  相似文献   

3.
历时一年的辛勤笔耕,由王茂春、钟德彪、钟春林编剧,反映许卓烈士在武平帽村坚持战斗的影视文学剧本《红都特使》于近日出台。该剧是闽西“红土地文学”的新篇章,是武平县影视界继《将军的脚步》(练建安,练德良等编  相似文献   

4.
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大,追根溯源,不能不提及的就是著名的左联作家、红土地文学的奠基人马宁.  相似文献   

5.
长篇历史小说《中央苏区演义》座谈会近期在龙岩举行。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张胜友等二十多位作家、作者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张惟新近出版的这部洋洋四十万字的作品,是近年来闽西红土地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构建红土地文学大厦的力作,堪称[苏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和中国闽西文学院等单位,为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和古田会议精神,探讨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决定依托《福建党史月刊》的阵地,在古田会议8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编辑“红土地文化”专辑,以飨广大读者。对他们的努力,我深表嘉许和赞同,而且认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儿子伍洪祥,纪念铜像回故乡。栩栩如生人犹在,精神不朽永留芳。植根闽西红土地,引得八方竞瞻仰。慎重追远连年祭,世世代代永不忘。红鼓小学羊羊子,“洪样纪念”进课堂。潜移默化循循诱,先辈理想赖弘扬。人民好儿子——伍洪祥@高胡$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  相似文献   

8.
闽西这块红土地,曾哺育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地下工作者。他是中央特科红队队员,曾把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铁桶围剿”计划送到周恩来手中。他参加了营救澎湃、方志敏,惩办叛徒白鑫,暗杀蒋介石等一系列活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秘密战线的  相似文献   

9.
1996年10月,原福建省妇联主任陈秀榕从省城福州来到闽西红土地,就任中共龙岩地委(现为市委)副书记。 到任第二天,作为分管领导,陈秀榕顾不上工作变动的奔波和劳累,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参加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厦门会议,使陈秀榕进一步明确了党史工作“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了解了闽西党史工作在全省以至全国的位置。她满怀深情地在全省党史工作会议上说:龙岩是全国著  相似文献   

10.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28):60-60
革命轰轰烈烈。贵州已不是“红一角”,而是“红一片”,是红星闪闪的“红土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红土地”。  相似文献   

11.
正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使人们淡忘,但伍洪祥同志在闽西百姓心中的记忆却清晰如昨。这是因为伍洪祥同志的一生都与闽西这块红土地紧密相关,与闽西百姓福祉紧紧连在一起。伍洪祥同志的革命生涯可谓是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从上杭农民暴动到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从闽粤赣边抗日救亡到鲁南淮海烽火战场,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作需要,伍洪祥同志回到生他养他并为之战斗的闽西,他倾尽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闽西的发展与希望黄小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著名革命老区──龙岩地区的人民大众,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继续发扬战争年代“2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推进了闽西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央苏区政治动员概述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建于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丧失于1934年10月。它的建立和发展与其政治动员密不可分;而且.它的政治动员过程基本上同其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政治动员的初步兴起时期。这个时期大致认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起,到193o年6月作为中央苏区基本地域范围的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和红一军团成立止。这一时期,中共以农民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为政治动员的出发点,不断探索,从《兴国土地法》到中共闽西“一大”,从“二六”会议到南…  相似文献   

14.
红色,是光谱中光波短而穿透力最强的色彩;红色,是血,是火,是太阳,是战旗的本色;红色,令人亢奋,令人呐喊,令热血沸腾,令生命燃烧的颜色! 红色,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绝对流行色。在江西的赣南,与闽西、粤北、湘东南,四省交界处:土地革命时期,被称为“红色区域”。“打土豪,分田地”。革命闹得火红。创造了大片大片的武装割据的红色根据地。在这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管辖21个县,人口250多万,方圆5万平方公里。在那火红的年代,在这燃烧的大地上:看,红旗红马红缨枪;瞧,红梅杜鹃红山茶。真是:万木霜天红烂漫,风景这边独好! 红色,是荣誉,是时髦。当时的根据地叫“红区”;闹暴动叫“闹红”,军队叫“红军”,政府叫“红色政权”。群众把毛泽东挖的井叫“红井”,儿童叫“红孩子”,军属叫“红属”,翻身妇女叫“红嫂”,毛泽东也把他在苏区出生的小儿子“小毛”取名为毛岸红。大自然神奇造化:这些“红区”里,土质恰恰都属红壤,也叫红泥巴土。很显然,不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上说,把赣南誉为“红土地”是极其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的。 “红土地”,本身是一部历史,一部厚重的革命史。  相似文献   

15.
改革15年闽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中共龙岩地委办公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闽西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干劲,那样一种革命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超常规跳跃式...  相似文献   

16.
王仁锋 《党建》2021,(6):43-45
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部,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来到龙岩,成功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先后有10万余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2.6万余人参加长征,其中2.4万余人牺牲在路上,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片红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一、发扬革命传统,对做好老区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闽西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闽西人民在战争年代树立起来的艰苦创业、团结开拓、拼搏奉献、勇于争先的老区精神,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老区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闽西老区的革命传统优势,让老区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对开创具有闽西老区特色的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加快闽西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扬革命传统,是保持老区干部政治本色的重要思想基础。闽西的革命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战争年代,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斗争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但中国要以何种方式进行改革,才能改变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命运,进而改变整个中国的道路?闽西作为一块神奇的红土地,成为探寻各种变革途径的“实验田”。为总结“实验田”的实践经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苏俊才所著《红土溯源》(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约26万字),通过人物述林、苏区史论、专题研讨三个部分探索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变革之路,作了很好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著名的红土地作家张惟先生推出了他的新作《血色黎明》。这部厚重的历史小说,是以闽西红土地为中心,全景式叙述25年中国革命历史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小说尊重历史,适当虚构,传奇生动,在叙事艺术上体现了诸多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30年以来,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市委的领导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闽西实际,以研究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党史征集、研究、宣传工作.不断挖掘、整合和提炼闽西红色资源,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闽西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