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旸 《理论月刊》2012,(6):144-14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家庭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由家庭的文化生活而产生的、在满足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家庭及其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发挥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维护家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郭东波 《理论月刊》2010,(4):177-179
大众文化在满足大众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欲望的同时,也异化了大众的人格,弱化了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导向功能,瓦解了传统道德体系。要确保大众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也要与时俱进,并从家庭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3.
龙江  陈鹏飞 《求索》2011,(10):149-151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仍然是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要求。原创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尊重人格以及彰显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哲学价值;孝文化在古代法制实践中又积淀了丰富的立法和司法价值。探索孝文化的法律文化价值可以从法律上有效规制不孝,以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更需要大力发展和繁荣多元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身价值诉求,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觉"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丽华 《求索》2007,(5):156-158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能够通过提高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从而发挥其批判的功能——排斥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通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用各种文化形态去发现并培育积极因素,凝聚积极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对我国社会的建设维护功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更和谐。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思维为探索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其和平建构功能有助于化解和遏制因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表现出现实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体现了指导和平理论建构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7.
幸福文化是指一种以幸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幸福观为主要内容,以贯彻正确的幸福理念而形成的科学合理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国不断推进幸福文化建设.纵观我国幸福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得出幸福文化的内在意蕴是具有幸福的文化内核、开放的文化品格、先进的文化特性与和谐的文化本质.我国以幸福、开放、先进与和谐为要求的幸福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发展,迎来了幸福文化的大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幸福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5,21(2):89-9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化的进步程度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妇女是家庭的主要维系者和建设者,对家庭文化建设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家庭文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广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高山峡谷中的云南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一妻多夫家庭和少量的一夫多妻家庭.通过对该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文化及他们所处的资源环境与这种婚姻形式间存在着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现为博厄斯学派创立的强调环境对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相对论和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文化是为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而生产的文化功能论提供了新的田野样本.  相似文献   

10.
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对自身发展、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为保证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认知程度,它分物质生活状况、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的主观评价等四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归侨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杭州普通市民,仅有心理功能不存在差异。归侨的生活质量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年龄的差异。在被调查市民中54%把生活幸福的主要原因归功于平安健康,22%归功于家庭美满,18%归功于心态平和,3%归功于地位财富,1%归因于住房理想。由此可见,被抽样市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和谐杭州。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化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但"和谐"与"和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必须立足于影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基本因素,遵循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变动规律.一是发展协商民主,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二是调整制度结构,释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三是培育政党文化,建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生态文明;四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和谐文化全面彰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必须以全面小康作为内容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是在宇宙观上,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使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保持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达到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换言之,使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良好愉悦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之间和谐,单位之间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三是在人与内心的关系上,做到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正义与利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任何价值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解、对历史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反映.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价值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价值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价值的灵魂,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价值的精髓,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主题.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地区社会政策的变迁、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的转型,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根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对应的是,当代中国的养老模式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现代化的特征,家庭所承担的部分养老功能逐步转移到了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障碍。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养老功能的社会化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明确定位家庭养老中"家"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发挥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支持上的养老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家庭养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在这里隆重举办“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论坛,共同研究探讨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望我国和谐家庭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此,我代表全国妇联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家庭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每个人人生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庭的优良文化传统。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刻道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国际社会也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将家庭发展纳入了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赋予了家庭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的基本载体,家庭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作为社会保护的重要机制,家庭在养老、疾病、社会扶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社会化保障机制一起,构成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安全屏障;第三,作为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苏峰 《长白学刊》2008,(3):147-149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非主导文化,是来源和反映群众生活,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谐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用社会主导文化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推动大众文化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蒋璟萍 《求索》2011,(3):107-109
礼仪具有维系社会和谐的作用和功能。从文化渊源看,礼仪是实现社会和谐、培育和谐文化、弘扬和谐精神的工具、资源和支柱;从社会渊源看,礼仪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在人们意识中沉淀、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特征,使它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发生深刻的影响;从人性渊源看,礼仪作为善良人性的体现和理想人格的条件,是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试述教育的享受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享受价值体现在教育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时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以及这一过程中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所领略到的高尚生活情趣 ,它把人们追求的教育发展与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是教育最高层次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和谐的思想价值取向贯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信念.本文从和谐的普遍性、差异性、包容性、互补性、平衡性等方面,论述了传统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