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小敏 《法学杂志》2007,28(2):2-10
物权法的制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国家昌盛、民族兴旺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物权法(草案)》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体现了宪法的精神,突出了对国有财产的保护,确立了对不同财产权利的平等保护原则,反映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占有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权法》第五编以第19章专章规定了占有这一重要制度,虽然仅有寥寥数个条文,但对于维护秩序、保护占有、彰显物权和推定权利等却具有重要功能。该章的部分条文仍然需要从解释论的角度予以进一步明确。此外,《物权法》并未对作为占有基本效果之一的时效取得制度做出规定,这一立法空白应在未来的民法典中予以补足。  相似文献   

3.
浅谈《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中的农民土地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民生之本,土地权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通过立法等方式来加强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在法律上主要系统集中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中。本文就《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农民的土地权利做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对于我国财产的归属与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物的定分止争起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该部法律里除了规定了民众耳熟能详的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等物权外,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权利,地役权就是一种,对于这种既古老又新兴的权利,如何理解与应用,对于《物权法》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地役权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有助于对地役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物权法》对占有的保护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并通过案例有针对性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物权法》对占有的各种性质、状态、类型等没有区分,是对占有的过于简单规定;《物权法》对占有的保护实行了只要存在占有事实就进行保护的规定,是对占有保护的泛化。这样最终不能真正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针对港口经营中出现的港口流动存货抵押的实践情况,采用实例、比较、归纳等方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关于浮动抵押的法律规定,探讨和研究港口经营人的抵押权,并对如何完善港口经营人该项权利提出建议,主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浮动抵押规定进行细化,以更好地保护该项权利,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法律规范中增加包括抵押权在内的港口经营人权利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不仅是保护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民事法律,也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一部重要法律。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从保障权利、维护秩序、促进竞争的角度增强物权意识,提高保护物权的能力。《物权法》的实施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基于这些影响,本文认为,《物权法》的颁布与施行,既是实现“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动物资源因兼俱经济、生态、文化及科研等价值而进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成为法律保护的重要对象。我国《物权法》确立的动物资源所有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用益物权制度,对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意义深远。但从动物资源的价值及法律应有的保护分析,《物权法》和现行相关法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完善动物资源的物权保护不仅是法律发展的必然,且对于保护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占有不管是权利还是事实状态抑或是法益都应该获得法律的保护,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对占有的保护更是上升到一个高度,在《物权法》中单独列编予以规定,可见立法者对保护占有的重视。可是,占有的保护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只能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物权法的保护,其二是债权法的保护,债权法的保护强调的是不当得利。那么,占有可否获得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呢?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占有虽然不是权利,不适用《民法通则》有关侵权的一般规定,但是占有还可以获得侵权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的准物权制度将生物资源纳入了物权制度框架,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物权法所具有的权利配置功能和权利实现机制为厘清现有相关法律中的生物资源的权属与权利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上位法指引;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涉及多个法律领域的"大"课题,物权法不能也不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所有问题,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并形成合理的、相互沟通与协调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与诚信缺失有很大关系,诚信成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瓶颈。物权法是诚信建设的法治基础,要以维护诚信、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实施我国物权法。物权法明晰产权,奠定了诚信基础;物权法贯彻公示公信原则,保护交易安全;物权法强调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树立政府诚信,并以明确规则确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利益与物权人基于物权所享有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冲突,这成为对物权进行生态化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物权法中,物权的生态化不仅能够弥补生态环境法的权利缺失等不足,而且是用益物权等物权制度的价值所在。为了避免物权法在鼓励人们追求财富的同时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物权法中对物权进行生态化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物权法的创新。正是这些原因,我国《物权法》的许多条款体现了物权生态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当代物权法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权利,早于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国所普遍确立。我国的《物权法》中也以专章对其加以规定。本文结合我国理论界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一些观点和实际情况对我国《物权法》中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稍作评析。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作为民法基本法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基础。物权法通过对各类物权的清晰界定,成为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物权公示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一系列的物权法原则,更是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物权法的制定,将有利于实现法律对各种民事主体、各类民事财产实行平等保护,鼓励人们努力创造财富,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仓廪实而知礼节”.物权法的制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产抵押物转让涉及到抵押人、抵押权人和第三人的三方利益平衡,是我国《物权法》法律规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物权法》中对动产抵押物转让效力的具体内容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已登记及未登记动产抵押物转让的效力.在我国现行《物权法》中,对于动产抵押权利的设立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但在善意取得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在已登记动产或者未登记但第三人受让时为恶意的动产抵押转让时的效力方面,与《担保法》的规定不太一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产抵押物转让效力的发挥,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利益与物权人享有的经济利益产生冲突,这成为对物权的“绝对性”起限制作用的重要因素。对环境利益的考量必须体现在物权法中,这不仅能够弥补环境法的权利缺失等不足,而且是相邻权和用益物权等物权制度的价值所在。为了避免物权法在鼓励人们追求财富的同时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在物权法中对环境保护进行权利义务上的规定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物权法的创新,也是民事法律体系化的要求。正是这些原因,我国《物权法(草案)》(第七次审议稿)的许多条款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张炜 《法人》2007,(11):12-12
《物权法》10月1日开始实施,有助于促进动产融资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全国统一集中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是对《物权法》实施的落实。央行人士此前表示,我国原来的动产担保物权制度中,担保物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动产担保价值发挥,不利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不利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和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共利益在当今中国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已是当务之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并未规定居住权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居住权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着手,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来论证我国有必要建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第一次引入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在这之前只有《土地登记规则》中,对业主的相关权利提供保护,但是规定得非常简单。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商品房,这方面规定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开发商、物业公司以及业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权法》的颁布虽然确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但其规定还是较为粗糙。本文针对《物权法》中的相关问题简要的分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刘疆 《中国司法》2007,33(10):60-62
一、《物权法》对公证业务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宏观分析,《物权法》颁布后会激发人们创造财富、拥有财富和保护财富的活力。保护财富的法律程序有两种: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公证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讼程序,其社会需求随着人们保护财富的需求的增长而必然增长,如同我国住房改革使广大城市居民成为不动产所有者后,要求办理遗嘱公证的需求是逐年上涨。因此,《物权法》的颁布在客观上存在催生公证需求的作用,其主要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