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就业风险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创新性地发现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间接的;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风险较大,形势不客乐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以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平稳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娟 《学理论》2010,(23):71-72,25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十分巨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背景、主要原因和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均衡等。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和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棘手的政府间利益博弈问题,即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和劳动力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利益博弈。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应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涉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人口就业和提高人口素质等等问题。而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后可以得知,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作为。  相似文献   

8.
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较高、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及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等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较小,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凸现出我国农民工在转移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低下,对外部因素的抵抗能力极为脆弱。因此,在金融危机这一特定背景下,必须以新农村建设、国家相关工程建设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为基础,重新构建有效的农民工就业模式,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9.
《团结》2004,(4):24-25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林毅夫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  相似文献   

10.
浅谈构建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的治本之策。但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健全,需要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广大农民思想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转移已作了很大努力,但任务还十分艰难.应从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大力创业等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理论探索》2004,(2):42-4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素质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当前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拆除城乡壁垒 ,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进军非农产业 ,发展民营经济 ,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王国红 《理论视野》2007,(10):29-31
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包括:土地承包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等多个方面。必须通过继续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和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一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改变只在农业内部找出路的思维定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农民收入和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相联系,把农民收入问题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相联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在农村人口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政府既是制度、政策的制订者,也是实施者.鉴于我国对农民长期的制度性歧视这一客观现实,政府应该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合理、运作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化保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农业领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面临诸多困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题解”在农业内部,应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入手,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创业)渠道。  相似文献   

18.
浅论发展小城镇与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低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具有密切关系。增加农民收入 ,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 ,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城市化水平。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 ,根据我国国情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并举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发展小城镇 ,重点是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资金等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呈现总量大、兼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省内转移增加的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境,需要加强制度政策建设来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创造就业机会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简论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荣 《理论探索》2004,(3):57-58
制度因素、劳动力素质、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 ,制约着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