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网络技术的“数字鸿沟”、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背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倾向、政治参与控制难度的增加等因素制约着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旭 《学理论》2008,(8):39-4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当代中国也进入了网络政治时代。在网络政治时代,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度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我国政府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网络政治时代政府有效性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发展在推动人际平等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引发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既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贫富分化,也体现在个体和人群在网络的接入、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的吸纳和生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网络政治参与不平等性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难免会导致网络参与权、话语权的失衡和社会的断裂,从而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杨江华  杨思宇 《青年研究》2023,(5):45-55+95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青年网络社交的圈群特征及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连接”结构差异,可以将青年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划分为独立型、常规型和丰富型;其中,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中更为明显,丰富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中更为明显。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对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的青年相比,丰富型圈群特征的青年在政策参与和表达参与方面更为积极;在维权参与方面,则出现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间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为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论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军  姜帅 《美中公共管理》2005,2(11):38-41,67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范式,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公民参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同时,互联网也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的“参与爆炸”,导致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和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把握网络给政治参与提供的契机,清醒地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政治参与日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使得我国当前的公民政治参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意义重大。但是在网络参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转型期复杂背景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政治参与同样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当前应采取措施规避网络政治参与的弊端,比如完善和拓宽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培育公共媒体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基层社会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让民众政治参与的基层单元切实有效地运转起来。浙江省“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难题:就理论意义而言,在“点线面体”的运行路径中,参与单元的小型化、秩序保障的制度化、呼吁效能的双强化、回应流程的一体化和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是让基层参与单元切实有效地运行起来的五大关键因素;从实践价值看,这也是基层政治参与单元有效运行的一个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6,(12)
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自人类学会使用火以来最伟大的技术进步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反映利益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广大公民开启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全新体验,大大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但同时,由于互联网虚拟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也容易失范、失序,亟需寻找妥善的措施来引导公民在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不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不影响社会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这就需要通过法律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规制和保护,从而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于静  刘健  杨惠敬 《学理论》2013,(21):32-33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表达亦产生"双刃剑"式的影响。网络激发了大学生政治表达参与热情,提升了政治参与意识,但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应构建个人——高校——社会全方位的引导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相似文献   

1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是:微博问政弥补了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不畅,弥补了分散的社会群体价值融通和情感交流有效渠道的缺失,弥补了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弥补了党政公共权威和公共信任的缺位.中国微博问政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网络水军”和网络民粹主义问题.要通过五个方面完善中国微博问政,提升中国政府效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而参与方式困境则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聂虹 《学理论》2010,(16):40-4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不断出现,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激增、热情日益高涨,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当前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尚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扬长避短,积极推动、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方兴未艾,广大民众给予了很大支持,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出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祥 《行政论坛》2009,16(1):84-86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的出现及其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为政治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了宽敞的渠道,为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网络技术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而分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近日人民网刊发题为“有序政治参与让公共规则运转起来”的文章,文章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系列被动语态已经成了流行语,譬如“被幸福”、“被代表”等等。这一现象反映出政府施政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结构性失调。在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公民政治参与度低甚至被排除在政策过程之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场革命。网络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网络公众舆论的塑造还是网络议程的设置都凸显出公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众更为平等地掌握信息,参与政治决策。网络的民主功能是显著的,然而非理性的话语交往和无视规则的狂热却限制了网络民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格局。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整合发展、规范发展四个阶段之后,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公民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实践中,网络战略相对滞后、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网络舆论引导不足、网络法治亟待加强等严重制约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提供网络政治参与战略保障;加强内容建设,掌握网络政治参与话语主导权;强化舆论引导,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健全网络法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民意——从两会看我国政治参与的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理论中政治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是解释一个社会权力分配与公共政策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从政治发展的意义上讲,政治参与的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容与质量,同时也是该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今年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中,网民们通过互联网积极地和两会代表沟通,参与国事讨论,提出自己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意志,成为这次两会期间的“亮点”。这一现象表明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一、网络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的发生逻辑,它打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为人们政治互动提供了—个自由而便捷的空间.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随处可见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赖以生成的重要信息源,广大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异常活跃的“新意见阶层”。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舆论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