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袁家村旅游发展现状揭示了基层政府、村委会以及多元产业对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调研过程表明,在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治理功能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而多元产业成为袁家村旅游发展的支柱性基石。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是:共建共治共享是乡村旅游美好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5)
在界定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社会三要素阐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渠道。  相似文献   

3.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乡村。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推进乡土文化活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有利于促进发展、促成共享,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邵阳市隆回县崇木凼村是虎形山花瑶同胞聚居区,也是花瑶民俗文化富集区。当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富足、精神富有、生态富美、共建共富四维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乡村文旅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崇木凼村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需要聚焦“谁来带富”“如何致富”“共富共享”“如何促富”四个问题,可以通过培育新动力、丰富新业态、明确新使命、激活新动能等推进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本世纪的旅游热点和社会时尚。作为旅游经济生力军,乡村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正是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阐释了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指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几种举措。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合作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村旅游组织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四川是农业大省,又是"农家乐"发源地和乡村旅游资源大省,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大力发展中存在认识模糊、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业务部门管理服务不精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建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提升旅游经营能力、控制经营风险、突出典型示范带动等,进一步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能够协同共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机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人、地、产的改造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基于新型城镇化平台,乡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构建环城休憩带、建设乡村旅游小城镇、打造乡村旅游卫星村等。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7.
廖珍杰  张丽娟 《学理论》2009,(32):102-103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对其它产业和整个乡村经济的有效拉动,使其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来源于对乡村社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的因素,提出建设和谐乡村社区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新的发展模式,这对于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舒 《理论视野》2020,(8):69-72
近年来,乡村旅游快速增长,成为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又助力复工复产、拉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新时代推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乡村旅游功能定位,实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振兴、旅游扶贫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订单化发展是克服当前农业、旅游业发展瓶颈的一条有效路径。文章以场所依赖的RI-C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家庭农场"的订单旅游发展模式,即由家庭农场主开发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并与城市居民消费群体签订一定期限的旅游消费契约的行为,是对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超越。该模式把订单旅游划分为信息采集、契约签订、契约实施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该创新模式的实施能对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庆生  刘文蕾 《学理论》2009,(19):157-158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各界关注和游客青睐。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主要包括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广大湿地区域因拥有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成为一项重要且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天津市宁河县拥有以七里海湿地为主体的湿地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合作互助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对加快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壮大乡村旅游经济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乡村旅游的自身特征、乡村产业发展差异、合作社运行机制和治理机制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赵雅波 《学理论》2008,(8):30-32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新的形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着重从乡村旅游和我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农问题的益处。在总结了众多学者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和意见之后,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安琪 《学理论》2011,(33):69-70
以哈尔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为着入点,对其存在的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营销和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社区参与原则、突出文化特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哈尔滨的实际情况,提出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完善产品结构、注重营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服务质量评级制度被认为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制度功能的视角,采用2013-201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统计数据,对四川省现有的服务质量评级制度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现有的服务质量评级制度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制度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未能得到展现。其原因在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公共性和季节性特征与现有的建立在私人产品假设基础上的评级制度的不一致性,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后的第三大发明,也是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旅游服务进行转移支付的最好途径,更是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可行之道,正在推动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乡村旅游作为"离土不离乡"的3.0版中国农民转移之路,使农民在收获资产性收入的同时,也收获了引领投资、拉动就业、旅游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目前乡村旅游立足远景目标,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略,积极指导并推动着各地的实践。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大突破,需要深化主客观需求,优化软硬件供给,强化全方位配套,但也不可忽视乡村旅游的时空局限性和非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当前的旅游热点和社会时尚,作为生态旅游经济生力军,乡村生态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16,(9)
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整体上已进入全面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政府在寻求发展旅游与破解"三农"问题的融合路径,游客在寻找最美乡村旅游资源,相关从业者在寻找新的利润点。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农民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乡村首先是当地人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其次才是投资空间和消费空间。但目前部分资金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后,无意兼顾和保障农民利益,整体上弱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赵建昌 《学理论》2010,(18):51-52
乡村民俗旅游社区旅游者空间感知要素主要有"远景式"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农事空间、"神的世界"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误区之一就是过度城市化和乡村特色的淡化,因此不能为旅游者形成明显的旅游空间感知。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活动为旅游者创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化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9.
郴州连片特困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现实意义重大。郴州连片特困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互补发展模式多样,主要包括:创意农业与乡村梦幻体验互补发展模式,主题农园与家庭农场互补发展模式等五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推进郴州连片特困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16,(8)
正厦门是一个乡村面积广阔、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山海交融的都市,保存着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2136处文物点一半以上分布于乡村。近20年来,伴随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城区快速扩张,以及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空心村"的增加,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和萎缩,乡村历史风貌和文化资源加速破坏和改变,如翔安郑坂村整体消失;海沧祥露村省内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窑址被填埋、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