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来,我国经济特区在建设发展中的基本做法主要是:坚持解放思想,敢试敢闯;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些基本做法,成为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最近,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号召沿海大中工业城市和经济特区在实施这一战略决策中要走在前头。珠海经济特区先得改革开放之春风,近年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31日,珠海市举行纪念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 研讨会,对珠海特区25年来的创业史、发展史进行科学地总结,对 珠海特区当今的使命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讨论。 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在会上强调,当前,珠海发展正处在新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继续发扬特区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 精神,与时俱进,履行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以良好的发展业绩向 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邓维龙在讲话中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所走过的25年,是 艰苦创业的25年,是硕果累累的25年: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 是…  相似文献   

4.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巨响。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央最早开辟的"试验田"和"窗口",充当了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5.
投资法律制度,是建设经济特区的重要保证。我国四个经济特区创办六年来,逐步制订了有关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在特区投资的法规,目前虽还不够完备,但正在逐步健全,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经济特区投资立法概况我国经济特区的投资立法,是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下前进,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快步伐的。 (一)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立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一、“劳资矛盾”是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特区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独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下简称“外资”企业)发展迅速,目前仅深圳的“外资”企业就有八千家。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正向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社会矛盾的构成、要素、地位也发生着变化。“劳资矛盾”就是目前经济特区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它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于1992年11月4日至6日在深圳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世界经济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90年代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90年代国际总体环境 (一)国际政治环境 目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中。尽管动荡不安,但从世界的整体和主流着可以  相似文献   

8.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正处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尖锐的复杂期。所以,必须牢牢抓住当前人口、政策、财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构建有珠海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陈顺恒经济特区试验回答了什么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十五周年。十五年来,经济特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归结起来这个试验已经回答了四个问题。(一)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建立经济...  相似文献   

10.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最早创办的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38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反映和精彩缩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D改革以来青年发展阶段及特点李学铭等在《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改革15年来我国青年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思想解放阶段(1978-198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等事件所形成的冲击波,使中国青年开始挣脱和放弃旧的意识、观念和心态,产生对现代社会的追求,驱使青年逐渐了解、吸收、学习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生事物。2.实践创新阶段(1983一1987)80年代前期,中国青年由以破为主变为以立为主,由批判心态转为建树心态,在社会变学大趋势中投身现代化的社会实践。3.意识调整…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新阶段。入世后,境外资本大举进入,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省外向型经济纵比发展很快,但与同处东部地区的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横向比较,“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民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数量、质量都存有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入世这一历史机遇,着力推动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外向型经济尽早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秦醒民 《海南人大》2006,(12):17-21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既拥有省一级的地方立法权,又享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建省办经济特区十八年来,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运用上述两个立法权,努力打造环境、体制、产业三大特色,以立法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截止2006年7月,共审议通过或批准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决议290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决议175件,涉及经济建设、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民主政治、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法规的贯彻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全省…  相似文献   

14.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巨响。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相似文献   

15.
《海南人大》2009,(4):F0002-F0002,I0001
贺国强同志在参加海南团审议时指出:海南要充分发挥我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唯一省级经济特区的优势,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十五年来,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授权,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出立法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194件具有海南经济特区特点和海南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以立法推动海南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以立法促开放、促发展,将政策优势转变为法制优势 立法必须体现特区开放的特点,促进开发,推动开放。海南省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创办和建设25周年。25年来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建设经验。厦门市委在领导特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紧紧围绕当前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综合需求,追求特区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从经济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兼顾阶层利益、提升人民生活综合质量等方面扎实推进厦门特区建设,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领袖的关怀     
邓小平两次视察珠海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是在1984年。在珠海视察期间,邓小平目睹了珠海经济特区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在离开珠海时欣然命笔,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充分肯定了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或就和发展方向,坚定了珠海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给处于起步阶段的珠海以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按照“你进我进”的通行规则,井研县立足本县实际,抓住创建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井研畜牧科技园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主动出击,运用系统的、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观点,用办工业的思想和方式来推动农业尤其是外向型生猪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县域经济和让农民增收的富县裕民之路。 一、产业化是发展外向型生猪的必由之路 1.传统的生猪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外向型生猪产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珠海是乘着改革春风发展起来的一座海滨新城。经济特区成立2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珠海从一个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井然、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珠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2005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克服能源供应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