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自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以来,巴以和谈经过双方7年多的努力,在2000年进入了最后关键阶段。2000年7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峰会上就最终解决耶路撒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巴以虽未能最后达成和平协议,但进一步缩小了分歧。之后,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的立场都有所松动,人们对巴以在年内达成和平协议寄予较大希望。然而,9月28日以色列右翼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方警告,强行“访问”伊斯兰圣地引发了巴以间大规模流血冲突,使巴以和谈遭到重大挫折,巴以在近期内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终告…  相似文献   

2.
巴以和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的阿以和平谈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双边谈判首先取得历史性突破。1993年9月9日,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互换信函;宣布相互承认。13日,巴、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宣言规定;巴、以将就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自治进行谈判。谈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第二阶段,讨论在约旦河西岸扩大巴自治问题;第三阶段,谈判巴自治区最终地位、耶路撒冷、犹太太定居点和巴难民遣返等问题.又称“最终谈判”。…  相似文献   

3.
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而耶路撒冷问题又关系到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成为“重中之重”。今年4月中旬,巴以和谈进入关键阶段,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亮出谈判“底线”,第一条就是“巴方决不放弃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1967年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阿拉法特还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决心。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则再次强调以色列“拥有整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作为阿以谈判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之一,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9月底开始的新一轮以巴流血冲突,至今已整整一年半了。新一轮以巴流血冲突就像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后浪推动前浪,跌岩起伏,奔流不息。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空炮声隆隆,以色列境内枪声、爆炸声四起。暴力袭击此起彼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一直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相似文献   

5.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少年在约旦河西岸突遭不明身份人员绑架,以色列军警随即展开大范围搜索,直至6月30日才发现人质已被“撕票”。7月2日,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遭以色列犹太极端分子报复性虐杀。接连两起突发事件牵动了巴以民众的敏感神经,双方旧恨重燃、矛盾激化,暴力冲突在多地蔓延,巴以局势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刚刚开始的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将包括以下6个方面,其主要内容、以巴双方的基本立场和解决前景分别是:1、巴勒斯坦建国(巴勒斯坦实体的永久地位)问题: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  相似文献   

7.
1999年5月,以色列工党领袖巴拉克当选为以色列总理,7月组阁执政后表示要实现已故前总理拉宾所倡导的“勇敢者的和平”,使长期陷于停顿状态的巴以和谈出现转机。9月5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埃及西奈半岛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协议》,巴以双方将于2000年2月达成最终地位框架协议,9月签署最后协议。1999年11月8日,以、巴最终地位谈判拉开序幕,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巴勒斯坦问题能否在短短的百余天内拿出一项永久性解决方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初,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华盛顿正式重启双方中断近两年的直接谈判,巴以和谈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巴以和谈自1991年启动以来,已走过近20年的时间,虽然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署给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巴以和谈进程并未如人所愿,一直因分歧过大而步履维艰,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讲屠.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1日,以色列新总统摩西·卡察夫在议会前宣誓就职,正式成为以色列第8位、第11届总统,开始7年的总统任期。卡察夫出任以色列总统是隶属以色列右翼党派的东方犹太人首次就任国家的最高荣誉职务。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最高法院法官、国防军总参谋部官员等1200人参加了总统就职典礼。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后,以色列试图将巴勒斯坦问题“阿富汗化”。由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所具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联合国也从国际法的角度赋予其坚实的地位,以色列的图谋没有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事已高的阿拉法特或迟或早要退出政治舞台,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会因此终结。阿拉法特之后,巴勒斯坦政府将更多地依赖“体制”运行。沙特方案是阿拉伯国家再次向以色列摇起橄榄枝。面对和平机遇,需要政治家的睿智,而暴力和军事打击可能再次折断和平的翅膀。  相似文献   

11.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自去年 9月爆发武装冲突以来 ,国际社会为实现双方停火作出了不懈努力 ,但均未奏效。今年 8月中上旬 ,流血冲突再次大规模升级 ,中东局势急剧恶化。与此同时 ,以色列有关重新占领巴勒斯坦自治区的军事计划被国际媒体曝光 ,沙特阿拉伯驻英大使公开撰文称“新的阿以战争不是不可想象的”。一时间 ,围绕流血冲突会否导致新的中东战争、十年和平成果会否因此毁于一旦 ,国际舆论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中东局势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 ,本期我们特邀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 5位专家举行对谈 ,就巴以冲突与中东局势走向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一批总部设在北美地区的犹太基金组织不断向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阿拉伯 人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援助, 对其援助动机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意识形态说, 即认为援助阿拉伯 人非政府组织是为了推动以色列的民主、自由和多元化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提升作为整体的 以色列的力量;二是控制与削弱说, 即认为财政援助只是犹太基金组织的一种手段, 其最终目的在 于控制并削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政府组织。但无论“意识形态说”还是“控制与削弱说”都很难 做到独排众议、一语中的。追究援助动机本无意义。只要这种援助有利于弥合阿犹两族人民之间 的历史裂痕, 维护以色列的国家稳定和繁荣, 缓和当前紧张的巴以局势, 就是成功的援助  相似文献   

13.
王健 《欧亚观察》2001,(3):18-20
自2000年9月巴以之间爆发新一轮大规模暴力冲突以来,双方迄今死亡人数已经高达700多人,其中巴勒斯坦人有500多。其间,虽然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政府的积极调解下,巴以双方表示接受敦促巴以双方停火的“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文件”,但此后流血冲突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8月9日,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在耶路撒冷制造的大爆炸案以及以方随后进行的报复行动,更是震惊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29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在举行历时两天半全体会议后决定推迟宣布建国。根据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双方应于1999年5月4日结束有关巴最终地位的谈判。今年3—4月间,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加强了宣传和外交攻势,声称巴将按协议规定“如期建立巴勒斯坦国”。但在“最后期限”来临之时,巴勒斯坦委员会(议会)于4月26日以41票对1票通过决议“保留推迟建国的可能性”;4月29日结束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最终决定推迟宣布建国。从近中期看,巴建国仍将面临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9日,马哈茂德·阿巴斯(又称阿布·马赞)在巴勒斯坦大选中一举战胜其他6位竞争对手,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当选后的阿巴斯面临着对内巩固政权、对外通过与以色列谈判建立独立巴勒斯坦国的重任。作为阿拉法特的继任者,阿巴斯的内外政策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巴解“元老”经历坎坷阿巴斯1935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区采法特镇一个宗教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祷告和斋戒等穆斯林的“基本功”,曾数次前往圣地麦加朝圣。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阿巴斯随家人一起逃到叙利亚,沦为难民。12岁时,因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刚刚告一段落(布什5月1日宣布战场上的行动结束),中东和平进程就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动向:4月30日,由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四方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正式提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5月25日以色列内阁投票决定有保留地接受“路线图”计划;6月3日和4日,美阿(拉伯)首脑会议和美以巴三方首脑会议先后在埃及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和约旦红海旅游胜地亚喀巴召开;6月30日,在经过亚喀巴峰会后新一轮流血冲突后,巴主要武装派别宣布有条件对以停火,以色列则迅速完成了加沙地带北部的撤军;7月1日,以巴总理举行两个多月来的第四次会谈,决定组建一系列部长级联合委员会,以军从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撤军。中东和平进程在经历了近三年的流血冲突后,“突然间”又透出了一丝“久违了的曙光”!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亚喀巴峰会和“路线图”计划?中东和平进程目前出现的“转机”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当前的和平进程?有关三方的领导人——沙龙、阿巴斯和布什实现和平的意愿和能力如何?近期内以巴和平进程的前景怎么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举行对谈,希望对您正确把握当前和平进程局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哈马斯在今年1月的大选中获胜,终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走上巴勒斯坦的政坛。哈马斯,以色列和美国眼中的恐怖组织,法塔赫的政敌,巴勒斯坦人民选出的当家人,一直以比较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其以摧毁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伊斯兰国家为目标,以“圣战”为解决巴勒斯坦问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愈加趋于保守,这与世界各方为巴以和平的努力背道而驰。本文试图从人口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以色列社会"向右转"的原因。自苏联解体后,大批移民从原苏联地区进入以色列,给后者的社会、政治结构带来了根本变化,成为右翼政府的社会基础。令人更不安的是,苏联移民的相当一部分后代子女在以色列这个"大熔炉"中,依然保留了政治上的保守特征。这与俄语在以色列作为媒体主要语言之一有着直接联系。它将使以色列右翼政府持久存在,也将增大巴以和平进程的成功难度。  相似文献   

19.
大事综览     
2003年5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中东和平“路线图”为各方接受。4月30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卡扎尔、联合国中东特使拉森分别以隆重的仪式向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新总理阿巴斯递交了中东和平“路线图”方案。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发言人办公室在联合国总部公布了“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方案是  相似文献   

20.
“哈马斯”(Hamas)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搞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未,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80年代末,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