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当前与腐败现象伴生的腐败文化在很多领域有滋生蔓延之势,其所具有的"扩散蔓延效应"、"群体压力效应"、"癌变效应"对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恶劣影响。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社会舆论四个层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遏制腐败,铲除腐败文化产生的社会土壤,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生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作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其职能在许多领域没能有效发挥,制约了民族文化生态的建设步伐。当前,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从制度供给、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从而确保民族文化生态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博弈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博弈论作一为种文化解释框架的合理性。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两个层面,分析了生态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博弈现象。最后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生态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可分为外因系统和内因系统,它们均可分为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决定其文化类型与样式及其文化发展取向.各民族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创造自己的文化,必须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利用、调适、加工、改造.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与之相应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在新时期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选择。以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软实力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个人发展提升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三个维度1.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的一种文化创新。纵观近代历史,中国的文化革新就是从器物层面的改变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学  相似文献   

8.
于国臣 《求知》2006,(1):15-16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民族能否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走得更远,其深层次的原因往往能够从其文化层面上找到解释。特别是当今世界。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愈发成为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权力的支配性和扩张性预设着权力腐败的空间和可能,腐败治理自始就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对于县委书记权力腐败这个突出问题的分析和解剖不能仅仅局限于权力监督制约的视角,在全面、透彻地分析后,还应看到它与政治生态之间二元相向的关系,从政治生态的角度研判其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概念,包含体制、文化和过程等三维要素。体制浸润在政治生态深层,对政治生态发挥根本意义上的规制作用;文化既型构着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也构成政治生态的外在表征;权力行使过程则对政治生态的形成和运行及其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就县委书记权力腐败而言,体制层面的制约主要集中在权力高度集中体制和压力型政府体制;文化层面的规制主要集中在滞后型文化和断裂型文化;权力行使过程层面的影响则体现在公器私用和硬权力大行其道上。这三大要素虽然共同对县委书记权力腐败施加影响,但并非等量齐观,而是存在分殊差异。相比较而言,文化的影响是更深层次的,体制的影响是中观层面的,权力行使过程的影响则更为显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展开了全面批判,除去生产制度和政治治理这两个层面之外,社会-文化视角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角度解析生态危机,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解释力和时代性,从而明确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与趋向。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层面来说,当前的民族互嵌研究还应关注民族间交往互动的隐形地带,即文化间性。实现交往理性、促进民族互嵌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就不同民族而言,主体与主体互为条件的共在是各民族文化间性存在之前提;二是理解差异,尊重他者,运用文化对话及有效沟通,承认并重视不同民族的文化间性;三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导向,确立不同民族主体间共识的基本规范,增强国家认同。基于文化间性理论,反思我国民族政策,应注重新时期文化弱势民族和新生代少数民族群众的"互主体性愿望",在深刻理解多民族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上努力促成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公共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2.
张城 《理论视野》2020,(6):23-27
新中国历经70年发展,在世界格局中的政治地位、经济规模已今非昔比,文化建设正当其时。要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政党层面,为共产党人塑造心学;国家层面,为人民立下文化信仰;世界层面,为人类赋予共同价值。真正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王丙珍  郭红  敖荣凤 《学理论》2012,(31):160-161
鄂伦春人通过传统的狩猎禁忌维持着生态平衡,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存关系,保护着养育自身的生态环境。这些习惯不成文"环境保护法"的效力长久,而且为氏族全体成员遵守。力图从生态价值观与生态道德观层面阐述鄂伦春族狩猎禁忌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实践证明鄂伦春族生态文化传统值得借鉴、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话语体系是话语主体所主张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综合表达。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发展的性质与方向,而承载民族共同记忆的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是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进程中,考察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内涵表达与现代困境,尝试从不同层面重构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对于我们摆脱西方强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整合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呼唤。作为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过程,文化整合的内容从微观来说至少包括结构、功能和样式重组等三个方面,从宏观来看应该包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个体文化与类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三个层面的整合。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整合必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具体说来,应遵循开放性、民族性和秩序性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便无从谈起。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革命文化的认同感、非主流文化削弱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现实问题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亟待从历史、文化与现实三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引领人民群众汲取历史伟力、增强文化自信,做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摆脱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困境,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变革,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形成与时代要求相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培育方面,要注重四个维度:在理论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化维度上,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维度上,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在思想维度上,确立现代社会生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呈趋同的态势 ,另一方面文化的冲突也空前激烈 ,而导致文化冲突的根源是文化霸权的实际存在。本文在分析全球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后 ,从三个层面指出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尹小荣  周晓玲 《学理论》2009,(6):159-161
本文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行描述,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不平衡;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针对以上现象,作者提出推进多元文化整合下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建设;增加课程设计的民族性与多元性;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0)
本文是对《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一书的解读,反思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政策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国家规划的步伐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存环境的维持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文章从政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经历的生态移民为例,提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来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从而引发对于少数民族政策制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