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效回应国际国内行政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那么,当前立足于法治与市场的研究视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就成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刘厚金 《党政论坛》2008,(21):26-28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效回应国际国内行政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那么,当前立足于法治与市场的研究视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就成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5,(7)
<正>法治思维考虑的是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发展能力"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进一步认识、探索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目前面临机构对接、条块协调、人员分流、权力监督等方面的共性困境。从行政生态学视角分析,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主要源于当前我国处于过渡社会阶段的特有行政生态环境,具体可归因于纵向权力配置中行政高度政治化的权力异质性、社会保障力度弱导致的改革基础脆弱性,以及法治政府建设滞后造成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因此,为使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深入推进,必须改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面临的行政生态环境,主要是层级政府间应科学划分政治性权力与行政性权力的边界;各级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夯实改革的物质基础;中央政府应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制,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6.
如何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法治化水平,是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地方法治指数的方兴未艾,就是其中的有力探索和见证。法治指数旨在借助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建立一个用具体数值来客观评价地区的法治发展整体状况的量化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此来直观具体的反映地区的法治建设水平,体现社会的法治满意度。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上,反思性地思考地方法治指数的法治的法理逻辑,深入挖掘其理论渊源,有助于从方法维度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法治指数,也有助于从路径向度理性而稳妥地推动地方法治指数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6)
法治政府建设是大势所趋,在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存在缺乏权责相统一运行机制、决策程序及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过多使用政治思维模式行政、政府法律顾问不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在行政及创新社会管理中建立和导入律师服务机制能够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一体建设的实质,是统筹协调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法治视为一个整体,以一体建设的思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一体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指向。从目标来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需要一体建设。从主体来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需要一体建设。从环节来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需要一体建设。此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也需要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一体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方法论,可以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得到普遍运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推动依法治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推动我国公民的法治自觉,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0.
民主法治在政府责任实现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要想促使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益,就必须从坚持和完善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强化权力机关责任能力、健全行政法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夯实政府责任实现的制度基石,实现责任政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地方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在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之后,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应该树立在保障法制统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彰显湖南特色、在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上探索新路的目标取向。需以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为工作重点,并在提高检察机关位阶、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法治建设所强调的自上而下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不同,法治社会建设着眼于自下而上的法治建构。研究法治社会建设的特殊性,思考引领法治社会建设的理念,进而探索具体的法治社会建设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论证转型期社会的特殊性入手,分析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异同,提出法治社会建设的三大理念,重点应加强的六个方面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13.
自2019年全国开展法治督察工作以来,X区结合法治督察制度与量化评估方法,形成一种法治督察量化评估机制,其融合“定量分析”“定性评估”与“定期督察”的方法优势,在指标设计方式、评估主体的设定模式以及多元评估手段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试点经验。结合相关试点经验发现,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功能异化反映在地方政府督察的单方主导性、自上而下评估方式的局限以及评估内容的形式化倾向方面。然而,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真正功能,一方面,应聚焦于反映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问题,而非将结果作为衡量地方“法治GDP”的竞争性指标,直接同地方政府工作绩效关联;另一方面,要具备对地方法治建设的纠错功能,以便调整不同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任务。据此,未来理应正确理解法治督察量化评估对地方法治状况的反馈作用,逐步剥离量化评估结果与业绩考核之间的利益关联。宜兼顾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要求,保持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结果的相对中立,反映法治督察的地方化元素。重视法治督察的公众参与,关注社会反馈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治理",是新时期政府在法治的框架内,与多元市场主体协同治理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治理文化,是以整合权力、保障权利为规范的治理准则,以崇尚法治、协商合作为沟通的治理理念,以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为有限的治理范围,以运作透明、信息公开为开放的治理范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政府治理文化对于国家法治建设而言,是建设法治文化的突破口、建设法治政府的支撑力,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通过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协商沟通机制,支持发展社会组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全面构建政府治理文化,以政府治理文化引领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建设,促进和保障法治国家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公正与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治思维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具有正义秉性,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用法治思维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尤为必要。法治思维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有效展开的基础;法治思维可唤起价值观在新时期的核心诉求,是为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的思维模式,可增进价值观自信。  相似文献   

16.
法治思维蕴含着有利于公民文化培育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体现为:法治思维是权利思维,其蕴含的权利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其蕴含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其蕴含的责任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其蕴含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其蕴含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宽容思维,其蕴含的宽容思想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我国公民文化培育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维加强普通公民的公民文化培育,而关键在于用法治思维强化领导干部的公民文化培育。  相似文献   

17.
李步云 《党政论坛》2014,(22):12-12
何为法治思维 学术界原来对法治思维的关注并不多。我主张把法治思维做比较狭义的定义,法治思维属于人的思维方式、形式,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办事情首先不是根据上级领导是怎么说的,红头文件怎么说的,而是首先想到宪法法律是否赋予我这方面的权力,法律没有赋予这方面的权力而为之就是违法的。所有的公民都将法律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将法律作为行为的首要准则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如果解释太广,就会与法治理论、理念、精神等相混淆。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虽然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但是在行政发包制下的高风险与弱激励、相关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弱组织性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风险等特定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的高度自主性使公民参与地方治理在实践中很容易形成治理变革的"悖论"现象。体现在:一方面,在扩展有序公民参与和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已经成为执政高层的基本政治文明建设方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依然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持公民参与;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法制基础虽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规范体系和制度文本,但在实践中或被屡屡虚置或被施加诸多限制,公众参与积极性大大弱化。因此,要从根本上走出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从优化相应的制度环境入手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并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才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契约文明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因而,对政府而言,法治政府的实质是用法律来规范政府的活动.契约文明的要求是构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20.
加强地方法治经济社会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便民用法与服务的良好环境.有专家指出,法治社会进步,说到底是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掌握、遵守与运用.透视县区地方经济社会法治状况,当前群众用法普遍遇到法律效率低下、法律服务滞后、官民用法不对等、问责制度待完善等六大"法阻现象",亟待加快消除.通过加强行政法治推动经济社会法治,夯实法治建设的基础,满足群众用法需求,对于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加快区域法治经济社会建设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