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礼记》包含了以孝道为内核的尊老、敬老、养老伦理思想,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孝道养老伦理思想进行了宏观阐释,家庭层面对孝道养老伦理思想进行了微观论述。其明确提出了"能养""弗辱""尊亲"孝道养老的三个层次,并将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以延伸和扩展,上升而为国家"致事养老""学中养老""天子视学养老""恤老思想"以及社会层面的"天下子女皆孝子"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养老行为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养老的思想体系。《礼记》中的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有利于维护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准则。要理性看待,公允评价其缺陷和不足;其尊老、敬老、养老思想体系可为当今社会解决孝与养老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之批判,把握其中得失,为建设健康人道的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1)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孝道观以及孝行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较高,性别是影响其孝道观念和孝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大学生更偏向于相互性孝道,而男性大学生则偏向于权威性孝道;地区、生源地的不同,对其传统孝道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寅子 《学理论》2009,(20):149-150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利琴 《学理论》2015,(7):191-193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我国孝文化是一个由孝道、孝德、孝心、孝行四维组合起来的有机体系。孝道顺人之性,即顺天地之性,是人们必须遵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孝德是孝道的内化及形成的个体品质。孝心是对孝道的认识和感悟而形成的道德心理,孝行是一种遵行和践履孝道的道德行为选择和实践。孝以道始,以心显,以行贯,以德成。尊孝道、贯孝德、崇孝心、尚孝行是我国孝文化的基本规律和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孝养、敬养等是其中的精华.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传统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而且在现实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对解决中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曲文勇 《学理论》2008,(4):39-41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必然选择,发扬与传承孝文化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父母晚年儿女在身边尽孝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血缘关系的孝必须转变为公共的孝和社会的孝。由“事亲之孝”转变为“事民之道”,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养老尤为艰难。面对当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从文化视角来探求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孝文化对巩固家庭养老功能的作用巨大,因此,未来要采取各种措施弘扬孝文化,充分发挥孝的功能,缓解农村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9.
郝明松  于苓苓 《青年研究》2015,(3):66-75,96
中国社会的传统孝道观念具有双元意涵,即可分为权威性孝道与互惠性孝道。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张力下,这一双元结构进一步分化。同时,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养老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理论架构,本文利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EASS)数据,对双元孝道观念的现实状态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分布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对于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权威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经济支持,互惠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情感支持,而在生活照料方面,两种孝道观念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1.
推进时间银行本土化建构是应对“银发浪潮”带来的政策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前的讨论以城市互助养老时间银行为主,少有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方面的研究。时间银行的推广不仅面临政策困境、运营困境、承兑困境,还存在伦理困境。在广西农村P社区的调查发现:宗族观念、孝道观念、互助观念为时间银行提供精神涵养,传统习俗从互助习惯、孝老传统、慈善传统层面明确时间银行的文化意蕴,孝道文化的创新传承与时间银行制度的涵化、时间银行制度精髓与互助养老制度机理、传统人情文化与时间银行慈善文化具有情境耦合性。以上三个层面的建构策略有效破解农村时间银行本土化面临的四大困境,有助于全面推进时间银行本土化建构,推动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涂文丽 《学理论》2012,(14):41-42
"孝"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范家庭关系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学范畴。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孝道作为旧道德的集中体现,对现代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化,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孝"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孝"思想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形成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3.
冯静静  刘晨晨 《学理论》2012,(29):257-258
我国孝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然而近百年来,孝文化几遭否定和批判。辩证看待孝文化,挖掘其在当下有意义的方面,并使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薛凯 《学理论》2013,(6):78-79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家庭养老,是产生于以小生产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孝道文化观念等对其影响深远,使家庭养老成为人们所享有的主要养老方式。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不断地发生变化,对家庭养老不断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5.
孝,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有关于伦理关系和道德意识最早的一种自觉,贯穿在整个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并且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却也不可避免地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它的危机与困境。因此,提出笔者个人想法如下:强调责任与权利,权利与义务对等,从"孝"与"慈"的双向性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孝文化体系;强调孝的延伸性,构建出平等、博爱的现代孝文化;强调孝与法治的统一性,构建出与现代法治相适应的现代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养老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刘喜珍 《理论导刊》2012,(5):104-105,112
传统孝道起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建立在灵魂不灭与鬼神敬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丧祭活动来实现的。至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强化、祭祖制度的完善与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而最终形成。祖先崇拜的孝道伦理功能在于别人伦差等、感恩、尊老孝亲。二者的有机统一成为维护宗法关系的重要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对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的创造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养亲、敬亲为基本内涵的儒家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弘扬儒家敬养之孝,对于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协调代际关系、建立人际和谐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5)
"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几千年来,为家庭和谐的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此相应,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益淡薄,孝文化日益受到批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认识传统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琛 《学理论》2014,(6):146-147,166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内核和首要精神,被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与做人原则。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则更是植根于儒家孝文化之上的社会。为了更好地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脉络及如何实现儒家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将从研究时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儒家孝文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郭相颖 《民主》2011,(6):29-31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华夏民族的孝道之花,品种最丰.开放最长,最为灿烂,甚至远播邻国。“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且常见。《尔雅》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