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起点,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目的是政治经济学的行为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念基础。在这些范畴基础之上,马克思构建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人民主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人民主体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明确了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揭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必然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夯实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结合而成的系统科学理论体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学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既是理论研究的立场问题,也是实践发展的立场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的理论内容,我们从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使命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梳理阐释其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缘起,追根溯源,可以为经济理论研究确定价值导向,为经济发展实践指明道路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涵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四大基本问题的实践创造为基础,通过逻辑的形式,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及其固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一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彼此相互联系、逻辑层次有序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基本的层面,这就是本质特征、基本特征和具体特征。以实践性为基础和核心,整体性为突出标志,民族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固有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的根本表征,同时也是经典作家创立其理论的根本方法。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维视角和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底色,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视角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抓住根本学深学透、把握全貌防止片面,才能科学而深刻地把握理论创新的现实性品格,并化之为方法和德性,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6,(10)
正核心提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不断深化,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表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质。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将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进一步创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学理论层面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本本主义的产物,而是  相似文献   

7.
逻辑起点抑或元范畴是建构一门学科最基础的理论问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好这个基础理论问题, 否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将沦落为没有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是构成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没有理论 (原理) 和理论体系的拼盘, 随时可以推倒重来。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需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由此, “剩余产品” 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因为, 只有剩余产品才是真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增强中国整个社会的有效供给、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理论逻辑的起点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改革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又要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核心要义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改革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改革的驱动力量是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来推动改革不断深入;中心任务则是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确保国民经济的结构合理均衡;实现手段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逻辑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来指导新时代路径,改革不仅要融入新发展理念,还要投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郑研 《政策瞭望》2017,(1):37-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它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赋予其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为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最近,浙江省委政研室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讨会。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望秋 《传承》2013,(8):40-42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土改"、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程再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2.
刘望秋 《传承》2013,(6):40-42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土改"、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程再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3.
刘灵 《湖湘论坛》2021,34(2):99-109
货币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实物货币到现代资本的历史嬗变,孕育、催生了"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并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与历史契合性。政治经济学在应对、批判资本的过程中诞生、发展与进步,而"完善"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探明资本的当代逻辑,进而成功利用资本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驾驭资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因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应对现代资本的历史经验,吸纳西方现代资本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出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就是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一是理论层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二是在实践层面,包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导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并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阐释,它既坚持了后者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论断和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又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关于所有制结构、发展生产力手段、完善生产关系及如何更好实现生产目的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它集中体现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引领发展、民生导向、国民共进、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对外开放等方面,是对经济发展基础、动力、体制格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经济关系的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为主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其核心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问题,破题的关键是正确回答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有无一致性问题。对这个问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充分说明,在实践层面上是为了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是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环节的需要;在理论层面是为了解决人的自身问题,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是解决人与社会这一环节的需要。前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力,后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且还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尚大鹏 《人民论坛》2012,(17):188-190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整体性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两个认识和研究视角。时代的新发展,以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变革,要求坚持以整体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工程为视角对城乡一体化进行解读,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相统一是其价值所在,技术理解和社会理解双重并重是其内涵特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其逻辑前提,理论规划层面的循环发展和模拟实践操作层面的螺旋融合是其基本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性方法。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需要以系统观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整体性、生成逻辑的系统性以及本质特征的关联性;从系统逻辑出发,以历史与未来的历时性、探索与复兴的整体论、中国与世界的宽视野等多层复合的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价值意蕴;运用全局性谋划、协同性推进、整体性推动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准则,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建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厚重的精神和文明力量。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改革中获得了重大的发展,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在理论上和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