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在城市化节奏高歌猛进和市场体制改革的大力驱动下,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态势日趋明显.其中,城市封闭社区作为空间转型重构的主要载体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日益受到各领域的重视.从实践进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城市封闭社区的发展总体上体现了城市社会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但其所带来的空间效应却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程度,社区精神、阶层排斥意识与公民社会等都尚未形成,某种意义上还只是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外显.因此,通过全面探讨该类社区的空间特征,归纳其在空间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多重现实困境.对于推动"破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加速整合,完善街区制落实推广的相关政策意见,建立健全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等方面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表征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映射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权利变迁的逻辑主线,构成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介质.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空间化,城市文化权利是人们享有、参与创造城市文化空间的主体资格、素质与能力.西方城市化过程中,资本积累逻辑诱发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深层次问题,影响城市正义,约束人的发展,应该引以为戒.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应以实现人的发展为价值关怀,将直面城市文化正义问题、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空间共享作为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融合硬软件发展,实现城市所有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地方政府要从城市实际出发,防止盲目上马,以免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正在被数字发展打破.  相似文献   

4.
全球城市的空间转型是一个新功能关系转型与空间扩展的过程,是一种超越城市自身的特有现象。然而,全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空间秩序",这一新秩序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空间转型与资本入侵也会使得原来属于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逐渐被消费主义所占据,历史记忆的空间化过程中面临"失忆"与"伪忆"的风险。城市的空间转型与历史记忆保护形成了城市发展动力的差异,也形成了城市公共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全球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面对碎片化的历史记忆,我们需要对全球城市的历史记忆进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5.
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质变和路径转折.它跳出了城市单纯规模扩张的思维,改变了过去由产业主宰城市的发展路径,反过来把城市发展作为目的和主线来引导产业层次提升和结构调整,转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走深度开发、内涵式发展和智能化、生态化生活之路,并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新型治理方式达成城市的高效运行.近年来,深圳市在空间和资源环境压力下主动转变思路,实行发展路径转折,开始呈现一种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8,(4):76-84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严峻挑战,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是城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性转变,是城市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转型。通过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转型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城市治理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均衡发展、强调对多元化、异质性的包容、突出城市发展成果为所有人"共享"。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挑战。  相似文献   

7.
城市二元结构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的翻版。错误的城市化模式以及严重滞后的制度变革,导致城乡矛盾随着农村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演变为城市贫富分化的矛盾。城市二元结构加剧了城市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增大了城市化发展的风险。因此,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加快制度的重新设计和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实现公平分配,缩小城市贫富差距,是化解城市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急剧膨胀,但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向外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的隐性浪费现象严重,导致我国城市增长效率和城市化质量不高。因此,应当引入城市增长管理理念,坚持高密度、集约化和功能混合地利用城市既有空间,并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更新优化转变,适时进行土地整理和空间置换,秉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城市生态危机,使得人们更新发展理念,重新回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应该避免西方"发展-危机-治理"的老路,走科学的城市发展道路,实施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城市转型成功与底特律城市经营破产的对比研究,观照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四个矛盾:城市承载力矛盾;城市人口结构矛盾;城市产业结构矛盾;城市公共管理矛盾,进而提出深圳城市发展策略转轨的四点建议:从GDP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行政主导向市场导向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城市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1.
柯芳 《学理论》2013,(21):319-320
学校主要靠办学质量赢得生源,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学风状况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目前独立学院的学风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因素,那么就应从这些原因入手着力去改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在宏观层次上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借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向微观层次进军.微观层次研究是一个崭新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又是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学科群,至少包括马克思学、列宁学、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系列考据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逐步把这些学科建立起来,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群建设,也有助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国民社会责任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频发,严重制约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对象,分析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而,从多方面努力,避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姜胜影  李广才 《学理论》2010,(10):238-239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冶素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来建构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在他看来,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绩效性基础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的需要,意识形态基础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人民的愿望,法理制度基础必须在民主的基础上体现人民的意志,执政党权威基础必须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材料力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德治思想,从汉代儒家逐渐取得独尊地位以后开始影响我国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我国自君主以下都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执政者也将德治思想运用到具体的治国实践中。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政府在选拔官吏上也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道德修养。在此思想刺激下,我国曾经出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士大夫。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德主刑辅的思想也必须随之改变,形成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现代国家制度。让德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使德治思想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权力异化成因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权力的腐败就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亦即公共权力的质变。权力质变的根据在于其自身内部固有的矛盾,它们使权力本身具有异化的内在可能性。因此,反腐败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和遏制权力异化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新帝国主义在21世纪是一个热门词。在美国的语境中新帝国主义被美化为一种仁慈动机,但是在西方左翼语境中,新帝国主义依然是以剥夺为本性的帝国主义。本文所说新帝国主义是指后者。在新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由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责任使西方学者尤其是左翼学者关注中国。在对中国的评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提法是"北京共识"和"淡色中国"。但是,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对话语权的争夺应当重审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勇于自主创新,对自己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20.
罗俊 《学理论》2012,(17):213-214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总和,是教师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发挥人格力量的独特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