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一旦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那么,商品货币关系就将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因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在  相似文献   

2.
方阳娥 《理论月刊》2003,24(3):86-89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要素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分配的对象不是价值而是财富,分配方式不取决于价值创造,而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我国的分配方式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王喜 《长白学刊》2021,(3):38-45
本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揭示共同体演进的三种形态,人与物质资料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是蕴含在其演进过程中的双重整合线索。其中,本源的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起点,是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为根本特征,以土地、血缘为交往纽带,建立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自然整合;虚假的共同体伴生于分工与交换的扩大,是以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建立在物化对立关系基础上的抽象整合;真正的共同体则生成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普遍建立,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是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以及劳动和所有的统一,建立在互为共在关系基础上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曾经对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了一个预言:“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2卷832页)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必须由劳动者共同占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力使用价值即劳动的支配者是联合的个人即社会,劳动力不再是商品。本文着重从劳动力商品理论入手,考察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人所有制形式演变,进一步分析得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所有制,即"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指对劳动者自身劳动力的占有,而不包括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的占有。这一结论对深化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是不是商品交换的讨论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以前、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的设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必须对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产品统一实行全社会共同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建立产品经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实践,列宁和斯大林发现原来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包含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的利益关系。企业利益应该是全民所有制内部利益关系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在理论界是比较一致的。但对企业利益之客观依据的说明,则存在分歧。我认为:企业利益的客观依据是现阶段全民所有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直接占有的程度;在现阶段以间接占有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中发生了生产资料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从而发生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经济价值”的分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的未来社会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这一论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学术界有不同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指把抽象的公共占有实现为具体的个人占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主要缺陷在于将“占有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掌握一定生产资料的私营企业主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己经有私营企业176.18万家,私营企业主395.35万人。如何看待这一群体,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应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不可能出现私营企业主群体。但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往往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  相似文献   

10.
黄睿 《岭南学刊》2011,(1):113-116,126
纵观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顺应其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由社会公开直接地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从而消除人们相互间的分立化状况,消除整个社会的异化现象,使个人真正联合起来,实现人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及社会关系的驾驭和控制,实现对物的关系、对偶然性的自觉驾驭和支配,并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即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这个结论,既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理论的逻辑推演,而是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之间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由此观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个性自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理论界一向认为,决定民主政治的经济条件有两个: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常识”性的观点: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实现.就是说,“劳动者共同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社会生产资料的这种公共占有的性质,就决定了:劳动者不但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每个企业的主人”.①那么,如何理解在公有制条件下民主制度并不完善的客观现实呢?这就导出了第二个观点: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民主政  相似文献   

12.
有人撰文称 :“从《共产党宣言》到 2 0多年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即从主张由国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转向主张由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并据此认为 :以往社会主义国家搞的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放弃甚至否定了的东西” ,而他们主张的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具体形式是股份公司制 ;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经济以及股份制等都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真的有如此“重大转变”吗 ?一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 ,他在表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总结说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是对个人的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 ,1975年版 ,第一卷第832页 )这就是说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的和谐能够促进生产关系的和谐,生产关系的和谐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和谐,二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虽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生产关系的和谐与否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唯一决定。科学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有利于发挥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关系和谐和对生产力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技术正义的考察始终是内居于他的劳动思想之中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之于技术具有逻辑先在性,技术本质上是人的劳动的表现和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群众为技术所奴役和驱赶,导致了技术非正义的极端化现象。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技术非正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所得的深层对抗矛盾。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了技术与劳动的严重对立,技术与资本合流加速了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最终对劳动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他认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劳动和由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分配劳动产品,才能构序技术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一)在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时,必须讲清该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归哪一个阶级所有。因为这是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各个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的阶级关系,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方式。例如,讲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时,一定要讲清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或者讲清资本主义占有制,不能只笼统地讲“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不只资本家,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不少考生对这个问题回答得不确切。因此,凡未点清资本家或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均扣3分。  相似文献   

17.
一、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而不是相反根据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和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商品经济则是在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下所要求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众所周知,历史上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两个基  相似文献   

18.
卢黄熙 《岭南学刊》2003,3(5):22-24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决定收入分配的根本依据,价值创造是决定收入分配的直接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是按劳分配,都不过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根本依据;按劳分配的主体,即主观生产要素与物化劳动的客观生产要素各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是它们参与价值分配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产资料所有制即财产所有,指的是生产资料即财产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是人们对自然即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我们不可能用人和自然即物的关系来说明和代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镇集体经济,是城镇劳动群众自愿组合,集体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群众集体经济组织。它和全民所有制经济一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所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