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最爱你     
我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让我们跪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根竹  相似文献   

2.
正在倡导宣传优良家风的氛围中,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在我家营造的家风虽不可言,但可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积淀,我逐渐明白父亲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我的父亲,从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爷爷学木工活儿。成年后,父亲不甘心贫穷落后,到外地做生意,结果生意失败亏损。回家后,父亲又捡起了扔下多年的木工活儿。为了还债,父亲做了将近100个大理石茶  相似文献   

3.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4.
在父亲的朋友里,使我们深感亲切和熟悉的人中,就有陶行知伯伯。抗战时期,陶行知伯伯经常出入我家,常与父亲长时间商讨问题。我家住处与父亲办公的区署紧相连(父亲卢子英时任北碚三峡实验区区长,后改为北碚管理局又继任局长),为避免反动派猜忌,陶伯伯不由区署大门而是通过我家厨房后门进出。每次他来我家,都要和母亲、外婆寒暄几句。见到我们兄妹时,总是大声叫出名字,问这问那。有时他会从衣袋里摸出几颗花生、胡豆给我们,令我们十分高兴;他甚至顺手把我高高举起转圈子,逗得我很开心。我们非常爱他,总盼望这位没有长辈架子的陶伯伯来,盼着那从口袋里面摸出的“见面礼”。陶伯伯戴一副黑框眼镜,常穿一身黑色中山装或长袍,手中拿把大蒲扇。他住在北温泉边的小泉,父亲曾带我们去过。他生活俭朴,家里除了大量的书外,只有桌椅和床几件简单的家具。据说他平时最常吃的就是胡豆下饭。他很少在家,经常为育才办学等事业在外奔走。陶伯伯在我家出入随便,常与我们同桌吃饭,他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外婆做的家常便饭,还不停地说:“好吃,好吃!”。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讲:“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至今我还铭记在心。陶伯伯刚来北碚时,为避免反动派的骚扰,父亲请他住到北碚公园的清凉亭...  相似文献   

5.
刘瑞龙同志是我家两代人的领导,也是我最敬重、最钦佩的一位领导.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担任红十四军军长时,我舅父纵翰民是红十五军师长.两军一在苏中,一在苏北,经常联合作战.抗战时期在豫皖苏边区,他是边区领导,我舅父是区党委民运部长,我父亲和叔父也都是他的部下.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后,他是局党委委员、农委主任,我是华东局政治研究室最小的干部.我们俩地位虽有高低悬殊,但是由于刘瑞龙同志平易近人,我与他的接触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6.
宋文汉 《湘潮》2010,(3):1-1
<正>我于上世纪30年代末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贫农家庭。解放前,我家三代人住在山坡祠庙里几十年,奶奶被日本鬼子用枪挫伤吓病离开人世,父亲长期打短工,母亲带着我们兄妹讨过饭。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和全国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7.
1956年,经上级批准,我作为一名藏族代表随团赴内地参观,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0月4日,在北京中南海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 我家在原比如宗的彭盼部落,隶属三十九族地区。从我以上三代都是百户头人,最早是我爷爷,之后是我父亲。我12岁那年,家遭横祸,爷爷和父亲相继辞世。家中剩我们兄弟4人,我为长兄,幼弟才8岁。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两年前和男友举办了婚礼。现在我们的感情已经破裂,双方都同意离婚。可是,我们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我俩不具有婚姻关系,因为从未进行婚姻登记。我俩分手没几天,男方的父母来到我家,要求退回当年给我的10万元彩礼。两家人为此激烈争吵,我的父亲还因此气得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我想咨询一下,像我们这种情况,我家需要退还彩礼吗?男方是不是应该承担我父亲的医药费?  相似文献   

9.
正40年前,我家住在铁路旁。每天,威武雄壮的蒸汽机车从我家门前的铁道上轰鸣驶过,在我一个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记。我和四代中国火车机型的不解之缘,也许因为某一天午后的一声长笛,从此魂牵梦绕,相伴一生。我出生在1973年,父亲是绥化市的建筑技术员,从我有记忆起,父亲戴着安全帽,扛着工具包,在一组组脚手架间往复奔忙的画面就定格在我的脑海。父亲那把磨得发亮的瓦刀,那一面面整齐的砖墙,还有永远也统计不完的数据,也将成为我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我父亲是从山东逃荒到大寨的,我1930年阴历十月廿八出生在大寨。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十来岁时我就到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当时贾进财也在这家干活,他从小没了爹娘,就在这个二奶奶家长大、当长工。我13岁那年,他叔做主给了我家一石玉茭,父母就把我许配给了比我大20岁的贾进财,他家又用一斗米把我娶过门。1945年共产党在解放区搞土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管好亲属是重要的一环。用我伯父周恩来的话说:"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他曾经举例说过:"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所以,伯父多次说过领导干部包括他本人在内"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我的伯父周恩来有兄弟三人,我父亲是三弟,比伯父小六岁。我家孩子多,经济上很困难,伯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13.
父亲离开我们近20年了,四舅离开我们也已三年多。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深深铭记在我们晚辈的心中。 四舅家和我家同住山西省永济县城西的任阳村。四舅和父亲同上本村小学,自幼便是最要好的朋友和同学。母亲张彩霓和四舅是堂姐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我父亲李魁林是河北省徐水县小西张村的党支部书记。我家是掩护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堡垒户。在对敌斗争最残酷的岁月,我家险些遭受灭顶之灾。但父亲当时毫不顾虑自家的利益与安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和顽强的斗争,他的事迹至今还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自幼习武,曾在冯玉祥部任过武术教官,人送外号“盖京南”。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父亲病逝。在整理父亲档案时,我不仅重温了他一生的履历,那些过往的故事也一一重现我的脑海。父亲算是革命后代。爷爷打过鬼子、土匪,土改后当过供销社主任。记忆中,我们去供销社买东西从来没沾过一点儿光。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堂妹去买火柴,正赶上爷爷一个人在包糕点,糕点渣儿散落在柜台的包装  相似文献   

16.
少年木匠,苦命娃偏偏爱画画 我叫萧泉山,1975年出生在铜梁县巴川镇牛王村,父母都是勤劳纯朴的农民。父亲萧云高爱好书画、雕塑,他只要有空,不是写写画画就是用泥土塑一些常见的小动物,他还能用钢筋、混凝土把龙做得生动传神。哥哥也爱好书法、绘画、音乐。我们父子三人在一起时,讨论最多的就是书法、绘画。当时,我家穷,没有钱买纸笔,我们就拿木炭、石灰在地上、墙上画。我和哥哥上学后,常在作业本、书本的空隙处画满从小人书上临摹的人物,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但我们写的字和画的画在班上是无人能比的,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就获得过全校书法比赛第一名。  相似文献   

17.
我家原住在邵武市水北乡二都大山村。说是“村”,其实只住着一家人——我父母亲和7个女儿。后来,姐姐陆续嫁人,有的从小就送人了,母亲也死了,就住着我和父亲。山上没有莲花,父亲年轻时听人家讲故事,说莲花最纯洁,出于污泥而不染,父亲就把7个女儿都取名“莲”,从一莲叫到七莲。大山村是名不虚传的大山,抬头见山,  相似文献   

18.
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襟. 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1000多个日 日夜夜里,仿佛父亲还在书房里静静地读书看报,还在他固定的沙发上准时收看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映满我的脑海,让我觉得父亲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每次回家,开门的瞬间我是多么期盼着再看到父亲和蔼的笑脸、关切的眼神,父亲啊,您知道我们多么爱您、多么舍不得您吗?  相似文献   

19.
<正>我小时候,我家院子里常常停放着一挂大马车,那是父亲的主要谋生工具。父亲是个农民,赶了大半辈子车,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可让他自豪的是,年轻时还给周保中领导的抗日队伍当过一回"运输兵"呢!我的老家原来在宁安县东南山区哈尔巴岭附近的四道沟村,那里三面环山,北面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盛产大豆、玉米、高粱。1934年深秋,由于风调雨顺,眼看着就会有个好收成。驻扎在宁安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13,(5):14-16
<正>我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8个孩子艰难度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大家都知道,河南人多地少,我家又缺少劳动力,只记得母亲领着我和妹妹到处去要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感受最多的是贫穷和困苦。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我的幼小心灵是伤痛的。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