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大朋友,我们都是好朋友。——黄永腾"孩子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一天不工作我就觉得很烦恼。和孩子们这样的亲密朋友关系,让我觉得弥足珍贵。"在78岁高龄的"孩子王"黄永腾心里,孩子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一辈子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自豪。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教"说到家庭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多人对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提出了疑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果我们对"起跑线"赋予新的内涵,这话便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我和爱人都在国有企业工作,两个人的工资收入合起来也只有1000元钱,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准,我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然而怎样使有限的资金既能维持生活,又不耽误为孩子做好智力方面的投资,一直是我们家日常生活中一项主要的话题。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选择了让孩子学习电脑知识。 孩子初三毕业后,我们花200元钱让他进了初级电脑培训班,一个暑假他学会了电脑基本操作法,五笔字型打字等初级知  相似文献   

4.
郑群 《创造》2007,(2):64-67
在渴望长久享有安宁生活的同时,很多人又都会有一种感觉:身边的危机越来越多了.从全球来看,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日益感到,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不安定,战争、灾害、恐怖、骚乱等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全球化可以让发生在地球一个角落的危机很快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海湾战争一打响,北京的汽油价格就跟着上涨;"非典"一爆发,就迅速蔓延到世界20多个国家……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危机已经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而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口号一点都不夸张。为了孩子,妈妈放弃了工作陪读;为了孩子,爸爸放弃了球赛陪着复习功课;为了孩子,全家一起努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喋喋不休,总认为这样才让孩子们"刻骨铭心"。亲爱的父母们,别忘记:  相似文献   

6.
一次去广播电台做“耳聋防治”的节目佳宾。主持人怀着好奇的心情问我们那里半年也见不上妈妈一面的聋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一一回答。主持人突然问:“您说聋孩子和健全孩子相比您更爱哪一类孩子?”虽然当时做了回答,而且我也确实认为聋孩子更让我挂念、喜爱,但爱他们什么?为什么爱他们?确实没理出个头绪。回到家,又想了很长时间,和聋孩子朝夕相处10多年的经历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天,我去看望一个刚3岁的聋儿。当我站在马路对面正准备穿过时,无意  相似文献   

7.
正只是为了有人陪着玩就转学,想法虽然比较单纯幼稚,却真实发生在我们"60后"这代人的童年生活中,那时候,一条街的孩子总能一起玩得让满大街充满欢声笑语。在一条街上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彼此都会有印象。我一直记得在安顺六小读书时的"小校友"刘德群,她是个总能带着一条街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的姑娘。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那  相似文献   

8.
当"科技时代"突然回归"原始社会",现代文明没有了用武之地,高于生存需求的一切物质存在都失去意义时,生活又该何去何从?《生存家族》以科幻喜剧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求生本能,同时也让我们警醒:或许根本不需要小行星撞击,不需要外星人入侵,不需要生化武器,仅仅是停电,我们就可能一夜回到公元前.所以,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切时,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与本领,才是人类应对灾害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6)
正通过抗"疫"看大陆春节一过,在福州工作生活的台胞汪雅媚一家就从台湾飞了回来。"因为家里两个孩子,一个高一、一个高三,老大要准备高考,我们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回来了。"一天不摸篮球就手痒的两个大男孩突然过上了宅生活,汪雅媚坦言,刚开始他们确实都有点儿不适应。为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1.
烟火里的年     
窗外绽开的烟花,划着美丽的弧线映亮了漆黑的夜。哥拉着我,抓起鞭炮跳了起来:"年来了!年来了!"幼时的我一直觉得年是从烟花里长出来的"精灵",不然怎么会与烟火结下那么多的缘?那些年,一放寒假,我们这些小孩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似的自由了,堆木柴、烤红薯、踢"罐头"、捉迷藏、跳大绳……都是我们玩不腻的游戏,但这些全比不上放鞭炮更让我们过瘾。哪家孩子能从大人的手里要  相似文献   

12.
刚刚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广西玉林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班班长陈惠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十分平凡的事情,但她像慈母一样,用爱心抚平孤儿残缺的心灵;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用爱心扬起老人们生活的风帆;她用无私的爱心编织着一幅幅亮丽的风景·"··"我不后悔,能让每一个残疾孩子享受到社会的爱心,再累再苦又算得了什么呢?"1976年,当26岁的陈惠新带着憧憬,带着理想,兴高采烈地走进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时候,迎接她的是孤儿们歇斯底里的哭声和几乎让人窒息的满地大小便的恶臭"我不在这儿干了l"望着眼前的一切,陈惠新不禁倒吸f一…  相似文献   

13.
<正>"恭喜啊,你家的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啊","唉,学区房又涨价了"……这些话经常在我们耳边响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原。为了让孩子进入到所谓的名校,享受到  相似文献   

14.
人生充满压力。想想这一路的成长,升学、就业、跳槽,从偏远的乡村走向繁华的都市, 哪一个足迹不都是一次次压力的结果。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都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当我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时候,都应该对当初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孩子也不例外,适当的压力能帮助和引领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智慧的结晶,精华的延续,自己一辈子的寄托,一辈子的希望,一辈子的成就.如果龙凤呈祥,那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幸福,人生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成功!反之,感觉失败,沮丧,无望,颓废,天昏地暗,暗无天日.可怜天下父母心!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怎样做父母,其实是很讲究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能让孩子“绑架”了家长,也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奴隶”;不能让孩子心态像“草莓族”,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做“啃老族”.要知道: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疗伤!谁错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被孩子错怪!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清很多,看淡很多,也让我们悟透了一些生活道理。关于珍惜——疫情到来前,人们可能就是日复一日靠着巨大的惯性在生活。而疫情,带来了一种破坏性,打断了我们以往漫不经心的流程。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0,(5)
<正>做了近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孩子不听话逆反怎么办啊?"其实很多家长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逆反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很多时候不逆反的孩子倒是很让人担心。在这里我先说一下到底什么是青春逆反期。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采访,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听不到声音的孩子,其中有的采访得借助于老师或家长的"翻译"。这让人诚惶诚恐,不知该怎样跟他们提及无声世界的生活,唯恐因为自己的提问触到孩子们敏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让这些特殊孩子练习运动?为什么要让他们远涉重洋去参加比赛?为什么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争取胜利”?因为要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也要让世界看到他们.如同在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放映员让从小生活在影院里孩子离开五光十色的荧幕,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在鼓励特殊孩子们努力争夺金牌的目标下,也告诉这些特奥运动员,世界不只是自己身边生活中看到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辛泊平 《中国减灾》2011,(18):38-39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亲切,因为它柔软,因为它沉静。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