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2.
闫顺利  王雪 《前沿》2008,(10):39-4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相似文献   

3.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早期的物体系与消费社会理论中以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从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意识形态.布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爆炸性激增的物体系密不可分.在物体系中,物被诠释为符号或符码,而符号或符码则构成了意义体系.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斯满红 《青年论坛》2008,(1):154-15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并提出了“符号价值”理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主张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的生产力,并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这一理论还揭示了这一社会所具有的大众消费、尊重消费者权益、妇女及青年男性和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等基本属性。当然这一社会也存在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易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我们可以了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在现代社会中,盲目拜物教和对符号象征性的消费,看似一场解放欲望的“革命”,但其极端化趋势必然导致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异化。对此,人们需要引起足够的警觉。  相似文献   

7.
吴会丽 《前沿》2011,(22):18-21
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我、休闲和消费三大悖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对三大悖论的分析和指认,深深地植根于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整体思想之中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从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否定到视其为区分要素的符号系统再到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然而,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的被控制、被奴役境地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却没有成功地构建出真正的能动理论,原因则在于其没有沿着马克思资本的逻辑继续前行,他背离了马克思,也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消费被普遍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还是社会分层、社会控制和社会关系建构的新依据。但是,消费文化主导下的欲求消费,是造成消费异化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为此,应构建合理的消费模式,以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本逻辑中的“物”渗透着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我意识,大众消费价值取向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抽象力量的统治.即“物”的符号隐喻表征了“非神圣形象”控制下的价值追寻和欲望释放,它既具有在“面子”消费观影响下为个体价值正名的“拜物教”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在西方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众消费价值取向的特殊“幻象”.因此,大众消费价值观的社会重构离不开理性精神的自觉和对当代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先立足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应然视域,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人的需要.在他看来,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他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试图超越“生物学的”与“社会学的”方法来规定人性,进而提出了诊断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基于上述多重视域的综合,他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理论预设出发,确立了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始点.其次,弗洛姆以其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视域,透视17~18世纪资本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及其特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式微及其关系的疏离,进而论述了“物的地位高于人”的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生成.再者,弗洛姆通过分析20世纪资本主义的特征,揭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何以疏离,管理和消费等何以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必然性产物。消费文化注重于意义消费和符号价值的消费,其意义的核心指向是感受和体验性的审美活动。消费文化的审美表现,可以从商品艺术化、消费时尚化、消费景观化、消费文学文本化等四个维度进行审视。消费文化的审美优先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揭示和批判其由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局限性,是美学上的逻辑必然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劳作。  相似文献   

13.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祥科 《新东方》2011,(2):61-66
精神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过巨大作用,无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哲人,还是韦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消费社会,精神危机如影随形。物的奴役之上的人的奴役,媒介的疯狂,符号意识形态,个人主义等成为现代性集中展示的场域。拯救精神危机,消费者解放的道路还很长,实践上回到马克思等途径可以为拯救精神危机提供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面临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的问题,基于透视、揭露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之病症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拓展意识形态分析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模式。詹姆逊通过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判,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的不足和缺陷,检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条件,从而建构出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三重视域”,实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开展对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貌,还原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和孕衍逻辑,识别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统治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艳 《求索》2014,(1):97-101
我国当代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它们采用了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同时还采用欺骗性的话语来隐匿自身。其实质在于弱化或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诱之以远离意识形态,还以倡导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形式来影响文化消费,力图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化消费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培育人文精神,坚持文化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的物化逻辑不但演绎了物质世界的社会关系,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命运.物化逻辑以社会符号系统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欲望释放的自由个性成为一种需求幻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当代视阈,持续不断地揭露和反思物化处境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超越消费社会的意识幻象,引导时代精神的文明转换,依然是现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逻辑框架下,表面上标榜理性消费的青年“哈租族”实质上是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的变种.青年“哈租族”的租生活以虚假需要为消费动机,在物化的人际交易关系中追逐商品的符号价值,建构起虚幻的平等世界.中国当代青年要正确处理与消费和消费品的关系,才能踏上理性消费之途,复归青年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詹姆逊,在深入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为核心的全球化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从跨国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视角解读了全球化的资本逻辑,揭示了全球化的破坏性,批判了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和资本的"同一性",并由此提出了"反全球化"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陈燕 《求索》2007,(2):135-137
意识形态批判是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对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的核心就是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而这种同一性的功能就是社会控制。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经验,它以文化工业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功能。这种“内在”的意识形态批判,对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以及人文理性的重建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