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环境权益上的公平与公正.目前,作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文章着重从确立环境权,调整国家公共政策,完善环保机构,建立权利补偿机制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农民环境参与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民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农民经济权益保障是推动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有利于农民本质力量的提升,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以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为根本,从相关制度的完善、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来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创造农民发展的条件,探寻农民经济权益保障与农民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法律保障是农民组织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在常规体制之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组织。而国家宏观政策与法规与农民组织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要加快农民组织的法制建设,才能保障农民组织发展的规范化、法制化,保证中国的农民组织化事业健康稳定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完善立法机制,保障农民立法权是实现农民法治主体地位和发挥农民法治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立法机制,保障农民立法权可通过国家制定法充分合理吸纳农村民间法,以及完善立法机关的组成机制、立法权限机制和立法程序机制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发展权是农民发展权的重要内容。尊重和保障农民文化发展权既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与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文化发展权保障存在着立法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保障农民文化发展权,离不开法治的推动,要构建农民文化发展权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由于体制性原因,其身份意义重于职业意义,使其市场主体地位处于残缺状态,这在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制度中均有突出表现.为确立农民的完整市场主体地位,在立法和政策上,应当采取减少农民与富裕农民、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反歧视与偏重保护、国家保护与团体维权、经济支持与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素质并重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他进程中农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应该并且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现今,一系列人权国际文件以及大多数国家都把社会保障权规定为人人平等享有的权利.然而,在我国由于法律及具体制度方面的欠缺,以及一直以来传统做法所造成的障碍,现实中农民很难切实享受到社会保障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农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平等权及社会公平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是农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有助于农民其他权益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现代意识的增强,而农民发展也为农民文化权益保障提供经济基础、文化诉求和宝贵的时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在促进农民发展的大潮下,我们必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完善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的相关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并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权益保障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人地挂钩"政策作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其不仅要破解城镇化用地难题,还要在实施中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农村农民的持续发展。法律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手段。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必须制定合理系统的法律规制。本文首先对国家和河南地方已出台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立法进行梳理,针对试点地区"人地挂钩"前后出现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实现"人地挂钩"试点中农民权益的合理保障提供制度和立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三维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历史的原因,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极其脆弱。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农民社 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测量器,它可以度量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到底能 走多远。可以说,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重视农民社 会保障问题实质上是重视不公平的增长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在我国城镇已初 步建立了较高水平且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迫切需要重视为农民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农民认同与行动逻辑是近年来农村研究者关注的重心之一,既有的学术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性差异及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统一性,但是总体上来看,现有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四川蒲村的历史性考察发现,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与村庄历史记忆强度和村庄利益内部依赖程度两个因素有着内在联系。在现实中,利益一方面可能消减传统认同,另一方面消减的传统认同单位由于利益刺激也可能被激活,但这种被激活的认同单位并非具有价值性意义,而是具有工具性意义,凸显个体选择性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策略性、游离性和利益倾向性。实际上,利益依赖基础上的工具性价值,是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基本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现实场景下,基于利益及历史记忆程度的不同,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它是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性手段,同时认同与行动单位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土地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新一轮农地流转制度变革,要求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湖北五县(市)、区1267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地权归属认识模糊,对土地调整分歧大,担心土地权益受损,"厌农弃农"心理普遍,不满土地零碎和分配不均,选择性支持土地流转,希望"以房换房"进社区,对土地流转存有顾虑,对新政策了解不全面。这深刻体现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的土地价值观、经营观、发展观、权利观和保障观的逻辑演变过程。为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应当在赋予并保障农民长期的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配合以引导和激励性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浅论我国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由于体制性原因,其身份意义重于职业意义,使其市场主体地位处于残缺状态,这在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制度中均有突出表现。为确立农民的完整市场主体地位,在立法和政策上,应当采取减少农民与富裕农民、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反歧视与偏重保护、国家保护与团体维权、经济支持与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素质并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对土地的基本财产权利的缺失和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造成当今农民土地权益缺失;法理上农民失地就是生存发展权、人格尊严权、土地财产权及社会保障权的缺失;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就要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居住安置机制、失地农民的利益分享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 ,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转移农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原始起点和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端时间内存在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对农民土地财产权权益保护的结构性基础。但由于现行的有关农村土地制度中农民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存在着产权残缺等障碍,因此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围绕着土地剩余索取权的仍然存在严重争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明确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并实现切实的立法和制度保护不能流于形式,如何既坚持土地国有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权益,就成为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农民环境维权问题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从环境公正、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三种视角对与国内农民环境维权有关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在探索与起步阶段,开展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应持多学科合作思路,开展更多的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和以农民“行动主义”为取向的研究,并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农民劳动权的实现也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行走在农村,一条行走在城市.在农村应切实保障"耕者有其田",而对进入城市的农民,政府应向其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将昔日的农民从技能上培养成新时代的城市产业工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政治意识淡漠、乡镇职能转变不到位、农民观念保守和法制建设滞后。在国家主导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格局依然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供政策指导、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