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百灵 《中国妇运》2012,(12):23-2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显示了执政党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信心和决心。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国家批准在湖南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湖南在全国率先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路子。四年多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2007年底,国家批准建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改革试验中认识到,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为突破口。绿色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形态.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生态化、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前沿》2010,(1):98-1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协调共生关系。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外在基质,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社会生态则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本源。  相似文献   

4.
张卫 《群众》2013,(4):20-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复杂而深远,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复杂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谓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这为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必然体现在新的理念、新的建设目标、新的建设路径和新的制度保障等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更突出、更迫切。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并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呢?这里,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找到“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结合点或结合机制。一、制度文明的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关于“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两个文明”建设协…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目前中国正处于绿色发展道路上,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障碍,才能让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就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在制度上提出了最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之路上的探索历程展现出对于绿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的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当代广西》2010,(24):29-29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要着力点,不仅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刘广登  林于良 《前沿》2013,(7):168-170
受西方消费主义范式的影响,中国社会奢侈消费之风日盛、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生态消费范式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方式和消费价值观念,它在满足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要求,为中国走向生态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道路选择必须冲破消费主义范式的包围,在消费制度、消费价值观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作为一种绿色政治哲学或环境社会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表征,是它逐渐确立起的一系列独特或支撑性基础概念或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论述等权威文献所提出或使用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术语,就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或话语体系的构建、传播与践行过程中理论意蕴或潜能丰富的十个基础性范畴,值得深入阐释与辨析。  相似文献   

14.
“绿水青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象表达,包含着极其深邃的哲学蕴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守正创新。这一科学论断既主张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又确立了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既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必然逻辑,又呈现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谱;既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美丽向往,又映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赶考之路上,矢志不渝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论”成为解决生态环境突出矛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实行自主创新、发展知识经济和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是对当今国际社会两大趋势的科学应对,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展绿色信贷 服务两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清 《前进论坛》2008,(12):15-16
当前,实行自主创新、发展知识经济和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是对当今国际社会两大趋势的科学应对,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一、绿色经济与三重转变是21世纪发展的历史潮流1、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人类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农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昕 《学习与实践》2009,(9):155-159
环境法制创新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环境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立法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法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推进“两型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生产力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建立在树立尊重自然和责任消费的观念,发展生态化人文化的科学技术,进行生态立法与开展国际合作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李晓培 《前沿》2013,(15):54-58
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的高校社会服务积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成果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批判“经济理性”,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理性”诉求;终结传统科技观,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科技伦理关怀;解构单向度的社会,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关照;消解传统实践方式,展示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情怀.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可能性路径,以生态理念引导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绿色转化;以“双向度”视角审视科技,注重“绿色人才”培养;以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引领现代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社区学院;以现代“绿色消费观”消解传统“消费观”,构建绿色消费文化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