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法治国家的宪法和行政程序法中所规定的正当行政程序要求政府在做出公共决策时,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价格决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决策,我国《价格法》早在2002年已从制度层面将听证制度引入政府价格决策程序中。但运行多年的价格听证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制度效能,这说明价格决策听证程序中存在除法规范层面以外的其他干扰因素。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价格听证制度功能不彰的原因是博弈各方进行的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一方的利益增长以相对方的利益减损为代价。打破政企之间的角色合谋、实现博弈双方的信息均衡化以及解除立法中的制度锁定是我国公共价格决策听证博弈均衡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集体谈判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双方确定雇员劳动条件的博弈机制,通常由工会代表工人。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就雇员的工资、工时、福利、权益等问题.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具有调解劳资冲突。促使劳资关系趋于缓和与稳定的作用。集体谈判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处理劳资关系问题、特别是对利益纠纷进行经常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予以制度重构的具体思路:改革现行工会制度,加强劳动者的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改组为企业内劳资纠纷协商的平台;由"第三方机构"依据"三方原则"在企业外设置独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效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制度性优势。  相似文献   

4.
工资分配是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企业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企业工资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必将对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明云  曹光 《前沿》2001,(11):98-101
在企业平等协商机制中 ,党组织应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进而形成以党委、行政、工会为主体的三方协调机制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就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的必然性以及党组织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等问题作一些浅显的分析。一、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平等协商作为调节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 ,是劳动关系主体的双边性行为 ,也是构成三方协调机制的基础。但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一级的平等协商并不作为三方协调机制的直接构成级别 ,而只作为国家、地方和产业一级协商的基础和内容。就我国…  相似文献   

6.
为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进一步深入推动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成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彩虹计划”,此计划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我国计划从2010年到2012年,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对未建工会的小企业,则通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努力提高覆盖比例。最终使得集体协商机制逐步完善,集体合同的实效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人、企业主和政府共同构成劳资关系的三方格局。三方必须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三方关系发生严重失衡的话,就将导致破坏性的结果。然而,在我国目前劳资关系的格局中,企业主在劳资关系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缺少对企业主进行有效制衡的力量和机制.地方政府在劳资关系中偏向企业主一方。目前劳资关系困境的关键在于引进集体谈判机制.建立政府、企业主组织和工会之间的三方协商机制.形成企业主、工人与政府之间制度性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8.
徐飞 《北京观察》2015,(6):56-57
<正>工资问题是与劳动者利益攸关、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今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健全各层级职工沟通协商机制。积极推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等重要决策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相似文献   

9.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转型时期中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实践推行中面临着企业整体性抵制、工会独立性缺失等阻碍因素。工资集体协商的愿景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才能实现,应从工会管理体制、工会经费来源制度安排等多方面进行制度性变革,建立符合工资集体协商特征和内在要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劳动政策与理论着重于通过执行党和国家的劳动政策,进行宏观控制体系,来克服市场上某些自发性、盲目性与延迟性等不利因素,以保持宏观的经济总体平衡和结构优势。《劳动合同法》制定后,强调经由工会、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和三方协商机制的一套健全的劳动体系,以调整劳动关系等重大劳动问题的机制,经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劳动法律的规定,以期望能解决劳资双方权益的失衡,协调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工资集体协商:能否走出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资集体协商是中国协调劳动关系的独特道路,它既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漫长的劳资冲突最后形成的集体谈判制度,也不同于亚洲新型工业国家经过民主改革所形成的劳资协调机制。集体协商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由政府主导推行劳资双方的平等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推行艰难,现状堪忧,但少数成功的案例给出乐观的答案。工会体制创新、集体协商法律的完善、社会各界的助力能促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生长;而可持续生长依赖职工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2月1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今年7月22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14.
集体劳动争议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强烈,应当侧重预防。中外实践经验都证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最重要途经,国家应当引导、鼓励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使职工在发展中获益。实现双赢,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近日,奉贤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视察了区劳动合同法贯彻执行情况。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奉贤区劳动局进行调研摸底,组织学习培训,举行专家讲座,开展巡回宣讲,积极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加快三方调解机制的建设。区总工会及基层工会组织近年来坚持以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和保障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三级网络,进一步加强工会机构建设,努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王一军  曹洁 《中国人大》2010,(16):29-30
7月22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全面规范。此次立法行为旨在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南海本田工资集体协商案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华 《小康》2011,(8):98-101
南海本田罢工事件历时19天,由"防卫性"向"争取性"转变,成为工资集体协商成功的第一例,经过一年多拉锯式的谈判协商,工会重新领导了劳资谈判的方向,使之成为广东处理工业集体行动类劳动纠纷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过程是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垄断性大企业在博弈过程中的力量强大,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力量强大的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格式合同的本质是强势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泉州市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010年11月9日,在泉州市德化县发生了一场职工与老板的谈判会。会上,经推选产生的德化陶瓷行业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坐下来面对面协商。经过劳资双方的耐心谈判,谈出了许多"惊喜"的实惠。据了解,双方商定,该县陶瓷行业职工最低工资不低于当地年度最低工资标准150%,且职工工资需随物价指数上涨等各种因素变化而相应增长。  相似文献   

20.
合作主义宪政框架,意在使利益冲突的各方依彼此同意的规则竞争、协商、博弈,从而实现彼此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它强调的是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方,在政府的主导下有序地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依照双方经过协商皆接受的方案实现各方的共同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