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予欢 《黄埔》2014,(6):97-100
正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宣言,正式对日宣战。7月26日,命令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校向西迁移。8月,第11期第1总队在南京城郊灵谷寺毕业。9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撰写"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1期第2总队同学录序"。9月,第11期第九总队在江西九江毕业。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奉命改为第2分校。11月15日,改组洛阳分校  相似文献   

2.
单补生 《黄埔》2014,(3):83-85
在南京朝天宫旧货交易市场,有一“锦绣阁”经营民国时期的军事纸品居多。笔者在此淘到一纸“黄埔军校派令”,尺寸为380×265mm,内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派令,办人字第九号。兹派苟履之为本分校教育处上校战术教官,此令,校长蒋中正,主任宋希濂,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钤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关防),监印刘福远”。  相似文献   

3.
正武冈分校原称武汉分校,初创于1927年,旋即停办,继于1929年复行成立,至1932年归并南京本校。1936年1月,复由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钱大钧为分校教育长。1938年春由湖北武昌迁往湖南邵阳,后迁武冈,再迁湖南会同。分校学生由第十四期开学(1938年2月)起,至十八期毕业(1944年3月28日)止,共计训练11个总队(第十四期第五总队;第十五期第八总队;第十六期第八、十九总队;第十七期第六、七、廿一、廿七总队;第十八期第七、十二、十三总队),毕业学生13804人。另设战术研究班、军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军官高等教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7,(5)
正93岁,陈菊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3分校。94岁,陈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8期。94岁,李文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8期(第七分校)。98岁,卢良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2分校。99岁,林士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6期炮科。101岁,林锷,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6期政治科(第三分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9,(4)
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开办于1933年8月18日,主要是施行本校学员的"转地"教育,即专为调训国民党军队中行伍军官而设。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紧逼中原,洛阳分校迁至陕西汉中,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直至1944年12月裁撤并入第九分校。一、洛阳分校(1933.8—1937.11)  相似文献   

6.
《黄埔》2009,(2):17-17
上海警备区原副军职顾问、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程元同志,因病于2008年11月12日上午6时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程元同志1922年5月出生于香港,湖南省醴陵人。1940年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学习,1943年毕业。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6,(4)
正胡伯翰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民国高级将领,早年参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重建,20世纪30年代参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之教育训练事宜,对于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教育有过贡献。崛起黄埔嫡系部队,参与重建武汉分校胡伯翰(1900—1973)原名维周,别字伯翰,后以字行,直隶盐山(后改为新海县)人。盐山县立蒙养学堂、河北沧县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2期毕业。1900年9月21日,生于盐山县风化镇西胡庄一个耕读家庭。幼年私塾启  相似文献   

8.
李启能 《黄埔》2008,(3):80-81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响应抗日救亡的号召,我投考了汀漳师管区干部教导队,学习军事技术。1938年4月调转长沙防空学校高炮四十五团。当时,武汉告急,部队被调往武汉防空。10月份,部队又撤调桂林参与防空。1939年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桂林招生,我毅然投考,录取后被编入第二分校十七期第七总队步科,1941年6月1日在武冈高沙毕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第九战区三十七军六十师。当时的战区司令是薛岳,军长是陈沛,师长是董煜。  相似文献   

9.
潮州分校     
《黄埔》2017,(2)
<正>潮州分校是黄埔军校设立的第一所分校。1925年2月,为了给参加第一次东征的学生补习课程,黄埔军校筹划在广东潮安县城设立分校,后来因为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而暂停。1925年12月,第二次东征后恢复筹办潮州分校,借用潮安县城李公祠(又名李家祠)为校址。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后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简称“潮州分校”)。潮州分校从1925年12月创办至1926年底停办,历时一年多,招收了两期学员。历史沿革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0.
于岳 《黄埔》2013,(4):58-60
2012年11月,我从台湾购回一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第十五总队同学录》,这是抗战时期黄埔七分校的珍贵文献资料。这本同学录是一个64开精装小册子,历经沧桑,已非常陈旧。其中收录了全部1583名毕业同学的姓名、籍贯、通讯地址等,并且每个人都有照片,这是非常难得的。需知抗战时期的其他分校,可不是都有条件能做到这一点。我曾整理了武汉分校第七期同学录的资料,一经发布于博客上,找我寻求长辈资料的黄埔后人络绎不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此项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予欢 《黄埔》2011,(4):26-29
国民革命军上将钱大钧,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及武装起义活动,致力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其军事生涯发迹于黄埔军校,曾任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代理总教官、教育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在黄埔军校创建时期有过重要作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6,(4)
正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是在广州燕塘地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1927年,因黄埔军校官生日聚,校址偏小,于是在广州燕塘训练军校第7期入伍生,后粤系军阀陈济堂设教导队于此,再扩充教导队为第1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易名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1937年,时为第4路军总司令的余汉谋接管该校,自任校长。同年秋,中央命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令陈诚、陈芝馨分任正、副主任,并于8月15日正式接收,10月12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广州分校奉命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校址也先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20,(2):4-20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成立于1934年12月,是由龙云主办的讨逆军第10路军总指挥部军官教导团改组而来的。1938年3月,昆明分校奉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1945年10月,第五分校奉令裁撤。一、历史沿革昆明分校前身为创建于1909年8月28日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36镇(师),其中第19镇建于云南。官兵总计为10900人。  相似文献   

14.
王述成 《黄埔》2010,(2):30-31
1909年,许渊如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一个商人家庭。就在他高中毕业准备到成都师范学校求学之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开始招生,许渊如毅然报考,成为该校二期步科的一名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许渊如所在的军校三大队全体学员1000余人即奔赴抗日各个战场。许渊如至今还清楚地记得9月18日上午8时,全体学员从成都北较场出发,整个队伍雄纠纠气昂昂,  相似文献   

15.
拜谒中山陵     
吴钟祺 《黄埔》2006,(6):16-17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父亲吴子培早年跟随孙先生荐身军旅,东征北伐。我于1924年即黄埔军校创建同年出生,和黄埔同庚,命中注定后来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炮兵科,1942年毕业后奔赴抗日战场。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渡江时起义。1950年,我于华东  相似文献   

16.
南昌分校     
《黄埔》2019,(4)
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原为国民党第5路军干部学校(另称第5路军军官补习所),于1928年4月30日在南昌成立。第5路军干部学校原是江西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5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接受同窗好友朱德的建议成立的军官教导团。是年10月,国民党中央禁止各军自办军校,该校乃改隶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南昌分校设校长、教育主任,  相似文献   

17.
我是黄埔军校第九期学生,193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校工作期间,历任区队长、队长等职。1934年6月16日,我参加了黄埔军校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就记忆所及,将当时的情况追记于后。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支持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于1924年6月16日,毅然在广州黄埔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从军校毕业的同学们,在东征、北伐中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打倒了许多地方军阀,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军队。从六期以后,学校北迁南京,遂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门外修有一条宽广的柏油路——黄埔路,以示本校为黄埔军…  相似文献   

18.
周运南 《黄埔》2013,(1):32-34
投笔从戎我于1938年在广州考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十五期步兵科。因当时日机经常轰炸广州,学校由广州西江迁到肇庆,续沿西江等行到广西宜山县才定址受训。原定时间三年,后因战事紧,前方急需人员,因此改为两年半提前在1940年冬毕业。毕业后,我们几十名同学被分派至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团长余汉谋)当见习官,约过四个月,我又调到三团二营  相似文献   

19.
陈予欢 《黄埔》2012,(4):54-57
张治中将军是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中国国民党军政高层“八大金刚”中唯一留居祖国大陆者,同时又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层中没与中共交过战的“和平将军”。其在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开始历任总队长、教育长、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武汉分校、长沙分校主要负责人,是黄埔建校十年时印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编纂者与出版人。  相似文献   

20.
汪诚     
《黄埔》2012,(5):21
汪诚,男,1923年出生,89岁,北京市人。1942年考入中央陆军官校第七分校,被编在第十九期十二总队通信大队学习。1945年7月毕业后,曾在中央陆军通信兵独立第九营任副官、副排长、排长职务,在北平国民党军联合总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