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民国初年,一些爱国学者编印了《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做了“国学概论”的讲演,于是国学的名称流行起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也叫“中国学”。中国的学术,渊源在先秦。那时,产生过诸子百家争  相似文献   

2.
东耳 《瞭望》1993,(39)
据说,“久违了”的“国学”又在“悄然兴起”,而且是最近打出的一面“旗帜”,不禁愕然。“国学”一词,若是追根寻源,最初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后世所称的国子监。“悄然兴起”的“国学”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有“国故”一词,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些留日的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支那学”一词迻译过来,这才有了“国学”一词新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士祥 《学理论》2009,(3):63-63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所说的“国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国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贡献尤为突出。其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精辟论述,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孔子提倡的在人际交往上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4.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杰 《理论视野》2007,(1):30-31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以下倾向需要引起注意,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1·要警惕国学热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学术和文化,本来无所谓冷热,但是,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当我们看到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国人的平和心态逐…  相似文献   

6.
徐国亮 《党政论坛》2010,(24):13-13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马红娟 《学理论》2009,(4):140-143
“新国学”是在国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和学术价值判断为基点进行开拓的新概念,是观念的变化,不仅需要观念、心理的认同,还需要学术、文化、主体、实践、审美等方面的认同。在众多的研究者论说中,它实际上就是新“精神”的倡导与实践,主要表现为学术精神、实践精神、主体精神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拯救现代学术的良药。  相似文献   

9.
纪硕鸣 《党政论坛》2012,(22):24-24
促成“汪辜会谈” 南怀瑾集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一身,在两岸三地享有盛誉,更重要的却是他的政治贡献。曾经在南怀瑾晚年多次探访并深谈的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对亚洲周刊表示:“其实,南怀瑾最关心、最在意的还是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天人合一”、“和衷共济”、“保合太和”、“上下和合”的和谐思想,正确认识和借鉴其中的精华,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劭玥 《学理论》2009,(14):69-70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现代化因素日益增长,传统文化在与全球化文化的交锋中日益被边缘化。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只讲现象论,而不讲本体论(ontology);只讲符号论,而不讲实在论(realism);只讲“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而不讲“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只讲“大心论”,而不讲“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之类的任何“中心论”;只讲“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而不讲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等等。这是一整套有别于“西学”的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了这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13.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全民的"精神血脉"和"悟道之母"。传承先进国学思想与发展当代国学理念同样重要。而实践国学思想,有赖于全民的文化自觉。要使"国学之树"常青,需要把构建"当代国学思想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使之真正生化为"民魂国魄"。  相似文献   

14.
国学的度越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国学”研究再度升温。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先后成立并复办国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方面的学科或研究机构。与此相应,社会上也出现了争相举办“尊孔、祭孔”仪式和“诵经、读经”活动的热潮。如何正确认识国学热?如何对待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就以上问题进一步展开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6.
李晓华 《学理论》2011,(11):348-349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为传承、发扬国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试从传承国学这一角度来探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以期为大学语文教学找到一个切入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与传统的礼治不同。传统礼治的根本原则是确认和维护社会的等级差别,“以德治国”的根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治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等级社会的人际和谐、社会统一,“以德治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代德治要摒弃传统礼治中的封建糟粕内容,批判吸取和利用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国家治理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醒觉和关注,正使一种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注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对话式的汉学研究成为可能在世界文化地理版图上,汉学(Sinology)可以说是一个颇为古老的、并且具备重大的文化功能和影响力的学科。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学也日益进入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1、要警惕国学复兴中的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近些年的传统文化热或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股思潮,似乎中国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中国及人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4,(21):49-50
中国的家训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励志勉学、慈孝健身、修身治家、处事为人,“好家训好家风”无论巨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绵延传承的优良传统与精神追求,上海的家风文化因为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展现了“中西融汇、多元并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训家风对道德教化、引领民风、涵育文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