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以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落幕,反映出台湾地区政治社会的深刻变化。在政治生态上,此次选举反映出绿营实力有限受损、蓝营衰退态势减缓和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有限的政治格局,民进党仍然是台湾地区最具政治实力的政党。在社会民意上,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民众政治参与冷漠化,政党认同影响力下降,以及渴望和平与交流的社会心态,集中展现了对民进党执政不力的不满。在这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民意下,“九合一”选后的岛内政治斗争将更加激烈,社会撕裂会再度加剧。对于台海局势而言,则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2.
2004年年底,台湾岛内蓝绿两大阵营一场近乎你死我活的“立委”选举大较量,终于在12月11日落幕了。选举结果并不是许多人所预料的蓝败绿胜、绿营过半,而恰恰相反是绿败蓝胜、蓝营过半。这说明了什么以及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试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机构选举1月12日揭晓,结果以“蓝营大胜”、“绿营惨败”而落幕。3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将接踵而至,这场选举不仅关系到岛内蓝绿两大阵营诸多政治人物的命运与前程,更关系到弊案缠身、执政无能的陈水扁的身家性命,因此,从现在开始是陈水扁做最后疯狂的机会。一位美国官员将其归结为三句话:绑架“新总统”及台湾选后的“政局”;搅乱政局为其贪腐官司脱困,挑衅大陆害台湾。  相似文献   

4.
1998年底台湾“三合一”选举是一次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选举,集中反映了现阶段台湾各个政党及政治团体的实力对比。这次选举的突出特征对民进党选情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民进党在选举中遭受挫败,但基本维持总体实力;选举之后民进党内派系格局及势力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消长;选后检讨围绕修改“台独党纲”引发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5.
陈星 《台声》2014,(11):38-39
<正>11月29日,台湾将举行岛内选举史上第一次地方公职全额改选,即"九合一"选举。选举将产生台北市等6个"院辖市长"与市议员、16个县市长与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与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以及"院辖市"的少数民族选区行政首长与民意代表,共11130名公职人员,堪称岛内选举史上规模最大的选举。目前对此次选举的评论甚多,有人认为蓝营气势明显不如绿营,也有人认为岛内蓝绿政治版图不会发生太大的变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政治版图已出现所渭"北蓝南绿"的格局,台湾学界有人将南部稳定支持绿营政党的情形命名为"南方政治"。实际上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从1990年代中期就已经显形,台湾南部由于本省人占多数的"省籍-族群"分布、具有更厚重本土味的性格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的耦合,再加上绿营耕耘多年,引导和激发了较浓厚的"本土"价值,目前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虽收缩,但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使其仍有一定的根基。不过,研究者多数从民进党或泛绿在南部的得票率和政治版图等来分析"南方政治",这种定义是狭义性的,就"南方政治"与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关性,从广义上其更应定义为地域意识或地方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它虽与民进党的关联颇深,但在蓝营方面也会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朱磊 《两岸关系》2008,(4):31-33
刚刚过去的“322大选”,最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蓝营主打“经济牌”,而绿营继续打“统独牌”,而“经济牌”成为马英九此次“大选”获胜的关键因素:与过去两次“大选”相比,经济议题的重要性在此次选举的过程中得到明显提升。选前民调显示,超过86%的台湾选民希望候选人多谈民生经济政策。对台湾前5000大企业的经理人调查中,高达72%的受访者希望候选人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8.
韦弦 《台声》2004,(4):18-19
一般来说,选举本身就是悬念,选举的结束往往意味着悬念的结束。但此次台湾选举却超出了这一般的轨道。 选举结果公布后不但没有解决悬念,反而凭添了不少悬念。这些悬念对未来岛内政治生态的走向和政党格局的变化,乃至对未来的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第一个悬念:选举的真正结果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当选者。这个结果,台湾的选举机构已经给出了第一步的答案。但问题是,这第一步的答案没有得到竞选双方的同时认同,而且其中一方对此提出了疑义。 其实,蓝营所提出的疑义不仅仅集中在选举结果上,对竞选过程、竞选手段、…  相似文献   

9.
刘佳雁 《台声》2002,(1):14-16
2001年底的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尘埃落定,民进党成为台湾“立法院”第一大党,国民党失去了长期主控“立法院”的地位,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和“台湾团结联盟”大有斩获,新党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和民进党在23席县市长选举中各分获了9个县市,其他政治势力分据了其他5个席位。岛内政治格局的这一新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今后台湾政局产生重大影响。选举结果并未改变岛内民意结构台湾这次选举结果直接攸关朝野各政治势力的实力消长,并继而奠定它们未来几年在岛内政坛上的地位,故岛内6个主要政党和无党籍势力无不倾全力投入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的台湾经济是严重萧条的一年,现在新的一年已开始,今年台湾的经济形势又将会怎样呢?笔者认为,应该在今年岛内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个背景是:去年“三合一”选举的结果是“蓝营狂胜,绿营惨败”;阿扁遭受重挫,“跛脚”已成事实;蓝营和绿营内部都处于整合之中;连、宋访问大陆的后续效应势必继续扩大;美国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在上述大背景下,笔者以为岛内经济和去年相比,在整体上虽会有起色,但起色很有限。岛内经济会比去年好些台湾是个小小的海岛,其经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影响很大。据有关方面预测:2006年的国际油价涨势可能趋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台湾开始实施地方自治,政治选举自此出现于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选举的种类不断增加,选举范围不断扩大,而台湾的政党体系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政党体系的变迁是因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但选举制度的影响却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本文就从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的关系入手,具体分析60多年来,台湾选举制度改革以及计票方式、选区划分等选举制度细节的设计对台湾政党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现行选举制度下,投票率是反映选民投票热情的重要指标,大型选举得票数更是被看作政党实力最直观的反映。虽然民进党2008惨败之后在蔡英文党主席任内比较快地恢复了元气,但2012岛内选举显示,如果民进党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两岸路线,2016的两岸议题仍将成为民进党的“罩门”。  相似文献   

13.
台湾年底将进行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长三项选举,这是台湾政权再度轮替后首度进行的地方性选举,尤其是县市长选举涉及地方政治版图重新划分,被视为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朝野政党主要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对此高度重视,积极进行选举布局,力求创造有利的选前态势。  相似文献   

14.
褚静涛 《台声》2005,(1):26-27
民进党年轻气盛,早已完成世代交替,处在上升阶段,占据台湾意识的制高点,加上“台联党”的支持,挟执政之势,年底在“立法院”选举中很可能过半数,一党独大。如果蓝营继续内耗下去,终会被绿营各个击破。 在台湾主政达五十多年之久的国民党,被羽毛未丰的民进党赶下台,主要原因是内讧。李登辉摧毁及裂解国民党,1993 年赵少康等外省籍精英离开国民党,组建新党。1996 年,林洋港、郝柏村等国民党大老被扫地出门。1999 年宋楚瑜愤于李登辉过河拆桥、赶尽杀绝,独自参选“总统”。2000年李登辉扶植“台联”。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怎能与年轻气盛的民进党抗…  相似文献   

15.
以国民党之政党品牌为观察重点 ,通过台湾四次选举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选战策略、选举结果与政党品牌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3)
正今次蓝营兵败如山倒,得票大跌至仅四成,而且是行政和"立法"机关全面"沦陷"。民进党在"立法院"委员选举中取得过半数议席,达到"全面执政",连同异军突起的新生党派时代力量,绿营对"立法院"有了绝对的控制权。国民党大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马英九任内台湾经济表现未见出色。蔡英文对如何带领台湾经济再度起飞,不  相似文献   

17.
吕子言 《两岸关系》2010,(11):17-18
<正>11月5日,备受瞩目的"二次金融改革弊案"宣布一审判决,陈水扁等21名涉案人员均被判无罪,给激战正酣的五都选举投下震撼弹。对此,蓝营强烈反弹,迅速展开抗争,绿营身陷两难,被动因应。该判决对国、民两党及五都选举产生复杂影响。无罪判决引发争议"二次金改弊案"于2009年12月由特侦组向台北市地方法院起诉,指控陈水扁夫妇利用金控企业并购案向国泰、  相似文献   

18.
曾涛 《统一论坛》2002,(1):14-15
为岛内外所关注的台湾新一届“立委”及县市长选举经过朝野各政党之间的激烈角逐,已于去年12月1日尘埃落地。随着选举的结束,岛内政党实力开始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对于台湾政局的未来走向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将会进一步加快台湾政权本土化的进程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和李登辉支持的台湾团结联盟在这次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台湾将举行“直辖市”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等七项地方公职人员合并选举,简称“七合一”选举。这是台湾首次将所有的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合并举行,是台湾选举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选人数最多的地方选举,被蓝绿阵营视为2016年台湾大选的前哨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台南以及刚刚升格的桃园等六个“直辖市”市长选举,无疑是此次“七合一”选举中蓝绿对决的焦点,对台湾的地方政治生态以及蓝绿阵营的实力消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9月17日,台湾五都选举登记截至,蓝绿各方参选人正式确定,共有14人角逐5个席次。随着选举日益临近,选战各方进入最后的攻防阶段,竞争日趋白热化。台北市:蓝绿难分上下台北市虽然共有5人参选,但其中吴武明、萧淑华、吴炎成3位无党籍候选人知名度不高、缺乏政党支持,当选可能性极低,"郝苏对决"态势明朗。由于郝龙斌、苏贞昌两人各有所长,声势实力相当,选情胶着,这也决定了台北市结果将成为观察两党年底选举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