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构科学的人文境界是思想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础。要在信仰确立中端正人文境界的科学导向,超越对人的依赖及物的依赖性视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人格塑造中完善人文境界的主体模式,努力克服和纠正二元人格,使人内外统一、言行一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理想人格;在个性张扬中实现人文境界的价值目标,切实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个性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颖  邵龙宝 《前沿》2010,(7):39-42
人格的境界理论在中西方民族都备受重视,基于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人格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里,人格的主要内容是道义人格;西方人则更着力于“有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体现出在私德与公德,整体和谐与个性自由之间各有侧重的区别。在人格理想最终的旨归追求上有求真与向善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林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7,(10):186-188
道德哲学中的德性具有终极性、稳定性、导向性和结构性,表征着人的整体性存在。道德人格的完满自足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价值导向、行为动力、整合协调的作用。道德修养与人生观紧密相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哲学重点关注八个重大问题。一是“道”“德”问题,着眼宇宙万物本性及其与人的本性的关系,探讨政治本性或政治本然本质。二是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问题,重视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让社会成员形成理想人格的理想社会。三是差序格局与众生平等问题,从为人的等级差别辩护与认为众生平等的分歧走向达成人人平等的共识。四是家国天下的关系问题,始终将家、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考虑,具有天下情怀的鲜明民族个性。五是王道与霸道问题,用“王道”和“霸道”表达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道或价值取向,而王道观是中国政治和政治哲学的显著特色。六是尚民爱民与人民至上问题,传统重视尚民爱民观念尤其是以民为本观念,当代确立并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七是内圣外王与人民民主问题,由传统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谋划转换为当代对人民民主制度的论证和辩护。八是德治、礼治与法治问题,从主张构建以人治为实质内涵德礼法合治的传统治理模式走向对现代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道德个性的生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个性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自觉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发展相一致的异质性范畴,具有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特征。道德个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意识到这种差别之后自觉按照类本质要求去生活的具体体现。道德个性的形成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道德个性的现实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本真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追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应然目标,进而在新的社会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7.
管理经纬     
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别之根本。 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把修身看作根本。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  相似文献   

8.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深度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理性的高扬带来人的自我膨胀,认为人可以实现“尽善尽善”,否认、摒弃人性中恶的“阴影”并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和向外投射;人格的分裂使旧道德与人性分离,从而使现代人陷入道德危机。如何走出旧道德的危机?深度心理学认为承认、接受和整合“阴影”是重建真实、完整人格的唯一方法,基于“整合人格”而创建一种整体性的、自主的、自救的新道德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一人格是人的灵魂和脊梁,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包括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和智能人格等四个方面。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前沿》2010,(6):174-177
人的全面发展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现代德育肩负着培养独立个性,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成人"的基本使命。传统人格具有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现代德育旨在扬弃"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成就"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从而实现新的人格理想:个性化人格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最高境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多面手”以及高尚的“道德人”,是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实施全面教育、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是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八荣八耻"与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与耻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对伦理范畴,其实质内容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求荣避耻,是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是一直以来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文化精神活动。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传统的荣耻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们的荣耻追求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状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荣与耻的历史阐释“从心理学角度看,荣誉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合理合宜…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对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异化程度最小,是人类社会治理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尝试.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满足个人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可以维护和增进公民的社会权利,促进公众的社会参与,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人格,从而塑造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完人”.  相似文献   

1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与他的光辉理论一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瑰宝,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斗争。邓小平同志是一座道德修养的丰碑,是当代理想人格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一、邓小平同志的高尚人格及其特征从伦理的层面来看,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自觉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人格是做人的品位和资格,人之为人的资格就在于人的独立与尊严、…  相似文献   

16.
赵炎才 《学习与实践》2006,(10):120-132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其内涵主要围绕彰显民族整体精神、丰富民族理想精神、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等方面展开。彰显民族整体精神涉及关注民族、国家、世界与人类社会,拓展了传统整体范围,并展示了一幅中华民族国家全方位近代化的美丽图景;丰富民族理想精神主要包括大同理想与人格理想两方面;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又体现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重视教育事业、谋求人的体、智、德全面发展,注重社会文化等;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则涵盖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等内容。此四方面构成孙中山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诉求、核心理念、行为方式等获得新的时代提升。  相似文献   

17.
人文素质教育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性能、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 ,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 ,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与追求。一 “师本位”与“生本位”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不少人主张“师本位” ,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 ,教师的素质如何 ,直…  相似文献   

18.
群众文摘     
《群众》1997,(1)
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别之根本。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内向探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 ,内容十分丰富 ,尽管有不可弥补的缺陷 ,但其中有许多内容 ,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失去它价值的因子。儒家传统道德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构成 ,理想人格和修身路径的函数关系 ,“三纲”、“八目”的矩阵结构等 ,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的道德建构:从孔子学说看人文性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的伦理思想属于一种“人文性伦理”,其具体内容是重视历史传统、突出“礼”的意义内容、提倡“君子”人格以及重视礼乐教化。孔子的这种人文性伦理虽然形成于先秦时代,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在规范与内在要求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的普世伦理价值。其中,它尤其强调知与学并重,主张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来扩充道德智慧。对于孔子来说,人文性知识的研习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亦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应当而且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