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一些学者主张把职工所有制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认为“个人所有制”、“劳动者所有制”、“全员所有制”是“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公有制模式”。针对国内这一思潮,本文特介绍五年来俄罗斯职工所有制的有关情况,引读者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虽然俄罗斯职工所有制很有其特殊性,但它只不过是从国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过渡阶段这一点是否具有普遍性、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苏联解体,一些早已被列宁当年所批判过的、孟什维主义性质的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又死灰复燃,如认为十月革命诱惑了世界上1/3的人进行了一场不成功的试验,十月革命是“原罪”等等。怎样看待这些观点呢?笔者以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语),苏联社会主义进程是由十月革命开辟的,因而这一进程中的曲折、失误以至目前暂时的失败必然不断地引起人们对十月革命的重新认识,但没有理由从中得出否定十月革命的结论。苏联社  相似文献   

3.
中英伦葩 《法国研究》2013,(1):33-36,23
法国作为欧洲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起国和倡导国之一,其高等教育改革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改革都有借鉴意义。虽然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是在面对新型大学生“C-代”的教育方面,法国和中国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法国“C-代”的自身特征入手,介绍法国教育为适应这一代人的个性特征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探讨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法国的教育改革对中国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是否能培养出“交流、创新、合作”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7月19日向文部大臣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指出要把“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1999年。我国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两国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分别提出了各自国家未来教育的改革目标,日本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题,我国则将推行素质教育列为教育的发展方向。“生存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内涵是否一致?日本提出这种改革目标的国内外背景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从日本培养“生存能力”的改革措施中获得一些启发呢?针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18):27-27
欧洲股市和欧元显然不相信奥朗德手中有一根能导致奇迹出现的魔杖。国人对法国总统大选的空前关注令人诧异。问题是,法国人选出了一个新的总统,然后呢?法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因为奥朗德的上台而恢复到2%、3%  相似文献   

6.
1983年初,法国国内掀起了一场颇为激烈的、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它是由法国所负的巨额外债引起的。有人指出法国正濒临负债累累、无力偿还的边缘。有人则认为法国的对外债务问题并未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更多的人结合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对外赤字就日益增长的外债所产生的危害展开了辩论。为什么法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场辩论?法国的外债究竟是多少?迅速增长的债务是如何形成的?法国会不会出现象某些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法国的对外负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负债有什么不同?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对法国的对外债务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拉法格对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开始了帝国主义的新阶段。无产阶级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新的历史现象呢?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人都没有活到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因此无法揭示出帝国主义这一新现象的本质。那末是谁第一个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呢?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经济学界都一致认为,是列宁在1916年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此说是不够全面的。其实,此列宁早十三年,法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保尔·拉法格,就已经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过揭露,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先于列宁,为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常说,科学家重理智,艺术家重情感。此话不谬,因为以情动人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金科玉律,而且也是触动人类心灵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许多名流们甚至认为,唯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而接触到人类灵魂奥秘的诗才是最美的诗。成名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戏剧理论家安道南·阿尔托对此深以为然。只不过他这位“言情派”所推崇的情却是“冷酷”、“恐怖”之情,他这位狂士所讲的诗却是光怪陆离、刺痛人心的诗。他希望借鉴东方戏剧中以情动人的特色,用动作、表情等去取代西方戏剧中过多的理性与说教。他的论文集《戏剧及其背影》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他所设想的以震惊人类心灵和神经为目的的“冷酷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又具体地考察了表演、灯光、布景、语言、舞台、动作等因素,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且“胆大如斗”的观点,教人在吃惊之余又不得不佩服他“敢想敢说”。据说荒诞派戏剧的产生便与他的理论颇有渊源。法国当代著名导演让·路易—巴鲁还称赞他说:《戏剧及其背影》是当代戏剧理论上最重要的著作。以下译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9.
“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哲学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哲学史上常常称之为法国唯物主义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代表着的社会政治观点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在当时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那末当然,它其中必定包含某种积极的因素。本文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法国唯物论哲学中这一“二律背反”中的合理性及其革命意义作一点历史分析,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提到法国对东南亚的研究,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印象,法国人主要局限于对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二次大战前的“法属印度支那”的研究,除此以外少有涉及。事实并不尽然。为了使人们能对法国的东南亚研究有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本文拟就法国对东南亚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法语是世界上语法最严密、词汇最丰富、音调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法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了大量具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成语。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时,随时都可以碰到这样一些成语,使人有“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表达其意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法语成语的汉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李白是中国唐代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李奎报为朝鲜高丽时代著名诗人,二人皆以好酒传名于世。而就酒诗看,李白与李奎报也有相同之处,如酒诗浪漫主义的风格、吟志抒怀的内容、“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创作手法的运用等。但就二人酒诗相异之处而言,李奎报诗歌在浪漫主义手法之外,还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因而其作品写实内容多于李白,李奎报酒诗并有援禅入诗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法国象征派诗,和其它西方思潮、文艺一样,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逐渐被引入中国的;也可以说,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异国奇卉之一。在长期的闭塞之后,刚刚打开窗户看世界的人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萌芽,新文学家家们,同时开始了解世界文学,关注世界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波斯尼亚发生的悲剧背景下,对原苏联地区发生的新的内部进程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许多特征可见,新独立国家已经通过了“短跑”起点阶段并按自己的地区配置经济:既谈论各民族关于独立国家的宿愿,断言西方等待我们伸手拥抱,又企图把自己的失算和失败推到“帝国主义”俄罗斯身上。然而对已破坏了的、急转直下的经济现在该做些什么呢?怎样把经济同政治和无论如何不想结合起来的政策联系在一起呢?  相似文献   

15.
一 为什么是东北亚构想一个东北亚共同体 ,并从社会文化上对此进行强化 ,为何偏偏要选择包括以韩国、中国、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这个地理单位呢 ?答案是 :为了在这些彼此文化相似性较高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与共存的核心 ,追求一个开放的地区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 ,可以说东北亚是新的空间想象力的银幕 ,是一个打破国家地理界限而有意构思出来的范畴。那么 ,东北亚共同体的构想对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有何意义呢 ?人们往往把亚洲特性视为“非欧的” ,亚洲仅仅是欧洲人意识中的一种形象罢了。实际上 ,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肇始于西欧资…  相似文献   

16.
简评《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段德智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政治大革命,是法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节日。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一点,甚至说它“并不是”“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不仅反映了它本身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他们忘记怎样工作了吗? 乐观主义者认为市场和多元化可以使俄罗斯这个尚置身于民主国家行列之外的强大国家回归到“正常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轨道。叶利钦和他的经济学家们指望将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作为担保,以取得西方的贷款和资金,却很少有人提及俄罗斯的劳动力这个关键因素。技术是能够引进的,人力因素却不能。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俄罗斯工人都因为长期忍受痛苦而变得麻木,表现出《劳动报》所说的那种“永恒的依赖心理”。他们对自己报酬低微的工作不满,多少年来就意识到他们根本就不是自己无产阶级国家的主人。他们听天由命,对自由市场经济缺乏准备。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本年度世界经济论坛上,切尔诺梅尔金说:“没有纪律和艰苦的工作,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不能既想象西方人那样生活,又想象俄罗斯人那样工作。”苏联体制将优秀的工人铲除掉了,工人们对工作变得消极,工作中多有算计,最大的创造性都用在了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个人收入上。 世界上最穷的白人工人—俄罗斯工人将怎样利用经济机遇呢?是使他们的国家再次取得本世纪初那样的光辉成就,还是即使在民主环境下,仍然毫无积极性和缺乏创造精神呢?  相似文献   

18.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9.
报刊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天,平均两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看报,一百人中有四十三人要看一份杂志,这样,法国人每年要看七亿多份报刊杂志共一万五千种。“当我下班后,我的嗜好就是舒舒服服地躺下来看报。”这句话  相似文献   

20.
苏联《旅伴》杂志1988年第12期刊载了叶利钦答拉脱维亚记者奥利皮克问,题目是:《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旅伴》在发表此文的编者按中介绍了叶利钦的简历。《旅伴》杂志编者按:今天围绕鲍里斯·叶利钦的名字编造了许多神话和传说。对一些人来说,他是改革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实际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中,在他自己看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生于斯维尔德洛夫州的布特卡村。他的双亲都是农民。不错,正如我们的交谈者所表述的,他的父亲在“饥饿年代”跑到城里去了,到建筑工地去了。鲍里斯·叶利钦也一度在建筑工地劳动过。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以后,他在各级部门里都工作过:当过技师、工地主任、登上管理托拉斯的岗位,做过一家大联合企业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