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颖 《法国研究》2011,(2):10-19
梅洛-庞蒂将波伏娃的《女宾》解读为一部关于与他人共存的主体经验的哲理小说。这场形而上学剧的最大教益在于告诉我们,存在者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意识,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意味着他者将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加基本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世界经验的始终,于是,差异与冲突——更根本地说,相异性——将恒久地为人生带来不安。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消除他者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必然以取消主体的存在经验为代价,而主体对于自我的认识正是在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和冲突之中逐渐得以确立的。  相似文献   

4.
安德烈·马尔罗对人类境遇的哲学探究贯穿其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生活。自身经历、时代和伟大人物的影响促使他走向了对人的存在的哲学性探索。人的存在是悲剧性的。个体总是尝试使用各种方式摆脱人的存在的荒诞,唯有艺术才是最佳的超越方式。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30):26-29
我们必须明白,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个有武士道传统的民族,是个"崇尚实力"的民族。光同它讲理是根本没用的,因此必须"有力",这个"力"是力量的力,即提高自身实力,加强军备,让日本人懂得,中国自古就有"犯我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相似文献   

6.
京都学派哲学研究是卞崇道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京都学派哲学的定位与评价、京都学派研究的基本特征、京都学派哲学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通过梳理卞崇道教授针对该学派的学术研究,阐述了其始终致力探讨的“树立他者意识,站在他者立场,客观地认识、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的方法论,并高度评价了卞崇道站在“东亚”乃至“全球”的视域来认识日本与中国的思想文化,构建起21世纪的东亚哲学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不久前您在《河北日报》上发表的《三个从头学一学》的文章中提到:世界观最重要,只有解决了世界观的问题,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想请您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禅与哲学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从事哲学思索,撰写第一部著作《善的研究》(1911年)之前,曾经历了数十年的坐禅。在坐禅之后、哲学之前的一段时期,即西田的思想脉络之中出现了"禅与哲学"的问题,且贯穿在西田最初的哲学思索之中。是否可以将西田哲学直接视为禅;是否可以说西田排斥了禅,故而才成就了西田哲学;抑或是说西田赋予了禅以哲学化,围绕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文章将展开剖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克 《法国研究》2013,(1):68-76
《禁闭》表现了萨特哲学对他人的深邃思考:人的存在必须面对他人,因为人只能通过他人才能揭示自己的存在。面对他人会造成一系列冲突,冲突不是身体的外在抗衡,而是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自由之间的限制和搏杀。人际间的冲突具有必然性,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遮掩和消除。冲突具有永恒性,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延续到地狱。冲突具有残酷性,人可以忍受刑具的摧残,但难以容忍他人带来的折磨。萨特通过一句著名台词表现了戏剧的主旨:"他人就是地狱",这是对人的存在真实境遇生动而精辟的揭示,是人无法逃避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一 导 言也许不会有像笛卡尔的“我思 ,故我在”更能把近代西洋的性格如此深刻地表现出来的名言了。近代社会所有人都具有理性能力 ,并以此能力来认识世界 ,这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体。显而易见 ,在构成人类理性和感性的两者构图中 ,笛卡尔明显地站在理性这一立场。进而是否可以推测 ,只有理性的人方能作为世界的主体存在 ,而只具感性的人不得不沦为在社会上毫无竞争力的低贱人物呢 ?继笛卡尔宣言以后 ,西洋哲学以“人的理性”为中心发展得比较迅速。即以对人的理性绝对信赖为基础 ,从数量上认识自然 /对象 ,把历史的发展 /进步视为…  相似文献   

11.
1591年在日本第1次出现了关于"哲学"(音译片假名标记)的记载;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在"希哲学"、"求圣学"这样的概念之外,日本人还尝试了"究理学"、"性理学"、"理学"、"理论"、"玄学"、"知识学"等各种各样的翻译。在这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理学"这一概念。但是,1874年(明治7年)西周在《百一新论》中最终把philosophy定译为"哲学"。西周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将"真理"置于儒学之起点的孔孟之说,进而追求代代相传,永以为继。与之不同,西方哲学从根底上就不是以遵循传统作为前提,而是通过批判与检验把握事物的真相,获得真理观念。即认为真理始终是存在于发展之中。中江兆民关于"日本自古至今无哲学"的名言,反映出日本在经验的理论化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龚艳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4,19(1):20-2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哲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再纠结于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来讨论"日本哲学"能否成立等问题,而是通过追索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来定义等行为,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究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过程,从而提出了日本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主动参与新世纪世界哲学建设的强烈意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哲学"仍然被限定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以后哲学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但近来关于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与西田哲学及京都学派的比较研究在中日学者间开始进行,这有助于搞清儒学、佛教等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既冲突对立,又互相借鉴吸收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创建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新的"普遍性"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说说我做什么在法国,“搞哲学”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足以允许我说,我的确是那些搞哲学的人之一而不致过分自诩。我站在那些所有搞哲学的人中间,做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发现他们自己也在做着通常可由“搞哲学”这一用语来理解的事。在前面的句子里(并且无可否认地用了点绕弯子的说法)我已设法避免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是探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特征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步入21世纪以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通过实现超越传统课程视域的学科设置、创设符合女性的"时代特质"的课程体系、整合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机构,既推动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令自身的改革陷入到了一个可能迷失方向的困境之中。这一新的动态,对于研究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转型、探索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方向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董青岭 《欧洲研究》2012,(5):79-99,3
长期以来,建构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但这是一种极大的理论误解。建构主义本质上不是一种用以阐释和指导实际政治运行的国际政治理论,而是一种用以指导我们进行理论构建的元理论立场,是有关社会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主张。如果理性主义作为元理论立场可以和不同的政治世界观相结合,形成理性现实主义和理性自由主义之不同的国际政治见解;那么,建构主义作为与理性主义相对的元理论立场,同样也可以与不同政治世界观相结合,并最终形成可称之为"自由建构主义"与"现实建构主义"的不同国际政治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17.
刘迪 《新民周刊》2020,(16):27-27
以疫情为界,人类将进入一个不同生活模式、生产模式的世界。今后及未来政治,将围绕人的生命、生态政策、生命伦理等问题展开重大讨论,这类话题将成为优先议题。疫情全球暴发后,各国政要号召国民团结起来,与新冠病毒这个"敌人"斗争。但是人类这种以病毒为敌的思考正在悄悄转变。法国生态哲学家蒂莫西·莫顿说,不要以新冠病毒为敌,而是要与其共生。他说,"我们都是共生的存在,与其他共生存在交互缠绕"。必须与病毒"共生"的思考,也表现在防疫政策领域。5月4日晚6点,安倍首相在记者会上宣布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将延至5月底,与此同时,他呼吁"为保护生命,必须早日建立新冠病毒流行时代的新日常"。安倍提倡的国民"新生活方式",系由专家研究制定,涉及个人、国民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等方方面面。这个"新生活方式",意味着人类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重大思考转变,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阐述21世纪以来的日本哲学、尤其是以京都学派为中心的日本哲学研究的新动态,即作为京都学派的历史传承性,作为现代哲学与传统思想的交织,作为日本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话性,由此来提示今后的日本哲学之研究需要关注"日本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避免陷入西方与日本的二元对立框架之困境,强调以双语翻译为突破口来开拓新世纪的多视角、多领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在文化上也逐渐融人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欲将钓鱼岛群岛的"施政权"随同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台湾当局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交涉,否认琉球主权属日,强调钓鱼岛不属于琉球,应分案处理,然自身所处困境使其在对美交涉中进退两难。美国从自身利益及亚太战略考虑,在此案的处理上偏袒日本,表面采取"中立"立场,实则将钓鱼岛的"行政权"交予日本,为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提供了便利,造成之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纷争,为中日关系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