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郁 《法国研究》2008,(2):19-23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  相似文献   

2.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众语喧嚣”的时代,女性的声音尤为瞩目,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女性作家透过写作,尝试表达自我、反抗斗争,继而感受生命。本文试图从词汇学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对女性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思索女性自我生命书写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勒·克莱齐奥针对老舍的文论、访谈等信息以及对比研究其与老舍创作的家族作品,探究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两位作家以家族叙事框架铺呈所处时代之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并充分与个人回忆相结合,展现日常生活图景。此外,他们仍奋力为“正在消失”的文明和族群发声。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死亡见长,其作品常给人以凝重晦暗之感;同时,芥川也曾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写各种“火”的场景。文章结合芥川的几篇主要作品,对其中的“火”的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作家的希望之光在其作品中的自然反射,它体现出作家对人生的美丽瞬间的憧憬,对永恒与绝对的美的追求。为达到完美,芥川最终以自己的死从美丽的瞬间走向了永恒。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译介阎连科作品最多的西方国家,在十一年的(专著)译介历程中,作家在法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体与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与解读对作家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一个作家是否能在域外保持持久活力,归根结底还是其写作实力。本文选取阎连科法国十一年的译介历程中有结点意义的五篇作品,结合法国批判大师蒂博代的文学批评观点,以法国媒体和读者评论为研究素材,分析阎连科形象从"话题作家"到"实力派"的转变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resumeCetexposepresentantLouisAragon,undesgrandspoetessurrealistes,donneuneiddee,porcisesurlapoesie,laprowdetl'imagesurrealistes路易·阿拉贡(LoutsAragon1897-1982)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发展是同本世纪的文学史、政治史密不可分的。由于其丰富的经历、卷积浩繁的著作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宏大气派和奔放的文笔经常被誉为20世纪的雨果。阿拉贡一生以其多产,更以其作品多样化著称。从超现实主义时代的天才作家到写“真实世界”的勤奋大手笔,从抵抗运动的抒情诗人到写出令人眼花涂乱作品的小说家,阿拉贡的名字代表了20世纪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菲利普·德莱尔姆 (PhilippeDelerm)是当今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其成名作《第一口啤酒以及其他微妙乐趣》一书 ,收集了 3 4篇叙述日常生活趣事的小型文章 ,在法国引起轰动 ,业内人士称法国文坛的 1 997年为德莱尔姆年。本文梳理归纳了作者的生平、作品及主要写作风格 ,并浅析《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一文 ,以展示德莱尔姆作品中的“微妙乐趣”。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术界及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进行多方解读,其"集束作品的核心"《暗店街》更是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暗店街》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暗店街》在中国的传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王璇 《法国研究》2009,(4):68-71
20世纪上半期,西方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和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导致了文学技巧和思维理念等深层次的因素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它使得人们从传统的、认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的视线困境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这种多样化中最能为引人注目的是发源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新浪潮之中的“作者”电影。基于此,笔者分析“作者电影”的核心理念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2.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曾朴不仅是晚清知名小说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1912年辛亥革命后,曾朴从法语翻译了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并将其题为“法国革命外史”,刊载于《时报》。曾朴于此时翻译《九十三年》,虽然明显地包含着应合中国革命时局的动机,但作品高扬人性的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理想。译者曾朴的“诗人”身份以及他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又使他进一步阐发了作品“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道主题,因此使这部小说在当时显示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革命的理路。  相似文献   

14.
“分断问题”代表作家──金源一的文学世界吴生根金源一是韩国“分断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初期带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小说到最近以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常青松》,其作品不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显示出相当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仍把他称为“分断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9.
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艾什诺兹的创作深受法国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的愚比系列剧作的影响,其小说中流露出浓厚的愚比情结。作家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别出心裁的写作技巧呈现了多组对立关系的统一。艾什诺兹通过在作品中呈现荒诞的此在,警醒人们寻觅被遗忘的存在,让迷失在物质社会中的现代人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本发生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横向“定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书写痕迹——手稿,革新了“作品”等一系列文学概念,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从理论诞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该学派,并尝试探讨其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