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的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略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与评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上台不到一个半月后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题为“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及有关筹备和举行代表大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首次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描述了这一加速发展战略的主要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一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耐人寻味地既“重申党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和随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制订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一、主流派的路线转换自1989年下半年苏联改革危机不断、险象环生的局面形成之后,1990年初春,苏联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无论戈尔巴乔夫本人是否承认,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在此以前,戈氏奉行所谓“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路线,也即戈氏的一切努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4.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病逝,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任。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的两年多里发表了几十次报告和讲话,其中不少涉及国际问题,但是他把重点放在国内问题上,放在“集中力量完善国家的建设工作”上。如果说这位克里姆林宫新官上任之后也有“三把火”的话,那就是:在被称之为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苏共中央四月(1985年)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的《关于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  相似文献   

6.
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久,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去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并得到代表大会的确认,成为苏联进行改革的行动纲领。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改革时指出,不单是要在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和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苏联的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其它一切领域。他还强调,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为实现全面民主化,他把“公开性”的原则,看作“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创造性和参加管理”。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而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失去了大国地位和与其他共和国的根本经济关系方面说,还是就其特征和目标的涵义上讲,俄罗斯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彼得大帝时代起,俄罗斯没有作为“非帝国”生存的经历。维持和加强帝国的需要,大国的自豪感以及为了辽阔和强盛的国家联合起来的、由多民族成份组成的统治阶层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中的主要特征。此外,叶利钦与其同僚未能预料到苏联解体的后果,就这方面来说,他们和戈尔巴乔夫属于同一类型。戈尔巴乔夫全面削弱苏联政权的基础,天真地认为他正在为促使这个国家进步而努力,但与戈尔巴乔夫相比,叶利钦等人对这个国家不经过彻底的变化就使改革成功并  相似文献   

8.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 1985-1990 年间,进行了苏共领导层干部的选拔和任命方面的改革.通过研究苏联以及地区(以俄联邦 7 个主体为例)领导层,旨在回答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学问题.戈尔巴乔夫用哪些方法形成了党内的职位等级制度?其"精英工程"的意义何在?其干部政策的动员和革新意向之间有何种相互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干部政策实为"干部的迭次更换"和党内选举的一种结合.这两种实施干部政策的制度使得苏共急速瓦解,是苏联行政管理去党化的第一次浪潮.  相似文献   

9.
苏共前政治局委员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最近在《真理报》上撰文,声称:现在仍有人在企图掩盖1934年列宁格勒党的领导人基洛夫被暗杀的事实真相。雅科夫列夫严厉批评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斯大林30~50年代镇压运动材料研究委员会基洛夫谋杀案专案组的工作。雅科夫列夫是该委员会主任。雅科夫列夫曾一度是戈尔巴乔夫的亲密同事,随着戈尔巴乔夫采取更加保守的立场,他似乎已经失势。文章中,他似乎在力劝戈尔巴乔夫重新回到1985年开始的改革路线上来。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于年代尚近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非客观因素。戈尔巴乔夫时期以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新思维开始,以改革的破坏性结果而告终:苏联国家解体,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主义体制崩溃。对于戈尔巴乔夫其人、其改革及其整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极端对立。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研究,资料方面极为丰富,研究深度稍显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各类不同观点的概括,尽量客观地叙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苏联改革蓝图的实质苏联对改革存在激烈争论,目前主张根本改革在占上风,但他们对改革的细节也意见不一。戈尔巴乔夫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已描绘出苏联改革的蓝图。改革蓝图如果实现,苏联将明显脱离运行了60年的传统体制。但是,不应把改革蓝图看作是迈向资本主义型或混合型市场经济的重大步骤。改革蓝图与市场经济相似之处甚为明显。说它们相似,是因为私有部门有更广泛的活动范围,以及当局拟利用财政手段——价格、利率、汇率、信贷、税收和利润等“调节器”——来贯彻中央计划。关键的不同之处是: 第一,尽管私有活动对苏联某些商品生产和活动很重要,但就整个经济来说,“资本主义”私有部门只能发展到具有边际意义。而且,从获得投入物,进口、金融、劳力和市场来  相似文献   

12.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14.
一、戈尔巴乔夫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和他所进行的活动。布坚科提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呢,还是他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思想只是幌子,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想把“社会主义送进档案馆”的意图?当时“挖掘社会主义潜力”的口号本身是否符合国情?如果是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又为何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原苏联大部分武装力量的基础上,于1992年5月正式组建了军队。3年多来,经过广泛的讨论和辩论,对戈尔巴乔夫后期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认识,初步确立了俄罗斯军事思想的基础。 一、在战争观上,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用民族利益取代阶级利益作为分析战争方法论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战争观上,原苏联的军事思想一直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一阶级分析方法已受到了破坏,戈尔巴乔夫认为“全人类的价值优先”,对  相似文献   

16.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文化。自由和物质丰裕的两难论题贯穿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自由,但是夺走了俄罗斯人的面包,俄罗斯也就不需要改革带来的自由。离开这个两难论题,不能理解俄罗斯发生的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词组是弗罗洛夫想出来的。他提出来,戈尔巴乔夫同意了。改革的反对者是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最大的缺点是懦弱,容忍权力的丧失。戈尔巴乔夫把精力集中在做总统上,把党扔给了其他人,党的发展失去控制。党就像一个原子反应堆,它在工作,而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等为反应堆服务的人跑掉了。没有人调节、控制,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相似文献   

18.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揭开了苏联新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近四年来,苏联的改革步步迈进,不断深入,从以经济改革为主发展到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首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在理论上的破与立上.  相似文献   

19.
美苏《关于消除中程和中短程核导弹条约》的签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普遍认为,这是苏联贯彻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在军事政策调整方面的重要步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老挝人民革命党于1986年11月召开了第四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其过去所执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决定调整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制定了“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实行改革、开放,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