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试析吧国华人公堂的盟神审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神审判是中国民间一种处理民间冲突和争议的风俗.随着中国移民移居东南亚,这种风俗也随之传人印尼巴达维亚华人社会,成为18、19世纪当地华人社会处理纠纷的一种法律手段.<吧国公堂(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的<公案簿>第一辑,收录了多种有关盟神审判的案例.本文从当时吧城华人的思想信仰、荷兰殖民统治的政策以及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其存在的背景,并根据<公案簿>的案例分析吧城盟神审判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吧国公堂(荷印吧城华人公馆)档案资料文献为依据,考察和分析吧国公堂司法行政职能的演变,从中探讨吧城华人司法行政制度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华人社会的意义,进而更为深刻地了解荷印殖民统治下吧城华人在竭力保持自身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逐步融入殖民地社会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当今印尼政府承认的五大宗教之一。目前印尼佛教徒有一百多万人,主要是华人。佛教在印尼有悠久的历史。它与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影响密切相关。探讨印尼佛教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对印尼文化史、中印(尼)文化交流史和印尼华人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化是当前印尼华人社会的新动向。印尼及国外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并作了认真研究。我国学术界在讨论印尼华人问题时有所涉及,且有不同看法,但尚未作专门研究。本文对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历史、当前华人穆斯林的特点、实现华人伊斯兰化的阻力,以及印尼政府和社会对华人伊斯兰化的反应等问题作了介绍。作者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指出伊斯兰化有利于华人的生存发展,是华人自然同化的发展趋势;还认为,通过我国穆斯林与印尼华人穆斯林建立密切关系,将有助于中印(尼)两国的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贾都强 《当代亚太》2006,4(1):50-57
印尼在1998年以后进入民主转型时期,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华人社会全面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仍存在问题和隐忧。印尼华人社会的未来,既取决于印尼政府更积极的华人政策和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也取决于华人自身的努力及其融入印尼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虽然印尼华人这个概念本身已经从理论上明确了印尼华人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定位问题 ,但实际上印尼华人的定位问题远未得到解决。首先 ,长期以来印尼政府实行歧视华人的政策 ,使印尼华人为印尼公民的定位变成一个问题 ;其次 ,与之相联系 ,一些印尼华人自身虽然理智上已经认同印尼民族和印尼国家 ,但感情上并不能完全认同。由此 ,衍生了印尼华人如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 ,如何看待宣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所谓“少数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文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经过,及其在印尼留下的诸如三保洞、三保庙、札克拉·陀惹大铜钟遗迹、遗物,以及"三保公鱼"和"郑和与榴莲"等神话传说.印尼的华人和当地其他民族对郑和遗迹、遗物的钟爱与向往,逐渐形成了"郑和崇拜",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印尼华人"郑和崇拜"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本文认为,印尼华人的"郑和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发展成为今天印尼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9.
印尼教育简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尼教育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即宗教教育、殖民教育和国民教育。自公元 1世纪 ,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寺院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小礼拜寺先后成为教育中心 ,以讲经布道为主。印尼独立初期 ,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 14年缩短为 12年 ,取消了荷兰语作为教学用语。195 0年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法 ,旨在实行小学 6年级义务教育。新秩序时期 ,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196 9年 10月成立了教育发展局 ,负责研究、规划和协调教育工作。 1984年 6月在全国开始对7- 12岁的儿童实行强制性初级教育。 1989年 3月 2 7日通过了印尼国家教育法 ,教育宗旨为“实现以建国五基为本的繁荣公正社会”。在实施国民教育中 ,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宪法规定 ,所有儿童在满 6岁时 ,有最低享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印尼高等教育始于荷兰殖民时期。 195 0年 2月 2日 ,印尼共和国高等师范学院与印尼大学合并 ,称作印尼大学 ,并发展成今日印尼最高学府。印尼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高校数量自 195 0年的 10所发展到现在的 10 0 0余所。面临的问题 :1 经费不足 ;2 教师待遇低 ;3 在实行特别自治的地区 ,教育问题将突出。  相似文献   

10.
印尼政府实行新的华人政策 ,华文教育出现新转机。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如何 ?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华人社会和学者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印尼华人已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为自己的祖国,经济上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上虽保持华族文化传统习俗但已逐步当地化.尽管如此,华族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印尼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当地社会改变对华人的偏见,华人更积极主动地融入主流社会,中国政府严格区分印尼华人与华侨,这样才能促进印尼华人更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多元和谐的印尼社会"是印尼新政府在民主化转型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其具体实践端赖于当地社会与华人社会的互动与建构.1998年后,多元和谐理念在印尼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促进了印尼华人社团的解禁与蓬勃发展,华人社团也由此得以在社会、文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全面参与印尼多元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印尼 6月 7日大选在公开、公正情况下顺利完成 ,国际社会逐渐对印尼恢复信心。国内政治趋于稳定 ,经济出现好转迹象 ,民众的信心也逐步恢复。大选产生五个大党 ,但没有一个政党占优势 ,组成联合政府势在必行。大选是议席和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谁当总统 ?梅加瓦蒂和哈比比成为焦点人物 ,这个谜要到 10月才能解开。  相似文献   

14.
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于主体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 :民族通婚、一个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素质、国际环境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影响民族同化进程的四个主要因素。比较而言 ,国家民族政策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只要印度尼西亚政府能够制定明智而现实的国家政策 ,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印度尼西亚各民族所期盼的民族统一、和睦相处的崇高目标就一定会达到。  相似文献   

15.
路在何方?——印尼华人社会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5 月印尼发生社会大骚乱,华人成为袭击对象,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印尼局势的发展和华人出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确看待印尼华人的几个热点问题,即关于华人控制印尼经济的争论,华人同化和印尼排华问题,有助于印尼社会的稳定和华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荷兰殖民统治对印尼现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荷兰在印尼的殖民统治过程和特点 ,同时也简要论述了它对印尼现代政治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 ,现代印尼政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殖民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充分了解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 ,才能更好地了解现代印尼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Australian press coverage of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of 1965–66, and considers its legacy for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events in Indonesia.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of 1965–66 occurred on Australia's doorstep, at a time when the Cold War dominated the front pages of Australian newspapers. By examining articles from one of Australia's leading newspaper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we show that press coverage of the killings was both limited and distorted. Comments made by correspondents reporting from Indonesia at the time suggest reasons why this was the case. In the rush to write a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the killings in Indonesia were treated as background to the story of leadership change in Jakarta and the defeat of Commu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