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殷弘 《美国研究》2001,15(4):21-28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公众遭受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当今在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也是对美国的世界态势和对外政策走向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动因.在此情势下美国要以准备对付所有可以想象的突然袭击为重点,调整、改造和加强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防务机器.不安全感的骤然加剧还将使得美国对于一些同恐怖主义问题无关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产生连带的强烈防范心理.在当前和最近一段未来时间里,总体形势对美国追求其对外政策目的高度有利.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郝雨凡 《美国研究》2002,16(2):7-30
近年来美国政治风向在缓慢向右移动,保守主义有兴起之势."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布什政府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由,对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社会控制,蚕食公民权利,扩大行政当局权力,并削弱立法和司法部门的权限.这已经引起美国公众的警觉和自由派势力的抵制.但预计近期内一个活跃而武断的行政当局将会成为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公民的隐私权将受到一定限制,美国社会的宽容、开放、司法公正和独立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布什希望延长"反恐战争",重振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但美国多元政治中的约束力量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帆 《美国研究》2006,20(4):72-94
九一一事件前,美国情报界和有关决策人士已经意识到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对美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认识到情报界为应对这种威胁必须进行变革。但九一一事件前的美国情报界没能与敌俱变。文章认为,尽管有关各方就变革的必要性和措施有共识,但情报界在组织结构、工作重点的确定、人力情报能力,以及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矫正,这是美国情报界在九一一事件前未能进行“适应性变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九一一事件之后的美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霞 《当代亚太》2006,4(10):44-50
本文考察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以来,美国对这一组织的看法,参加这一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采取的行动,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的政策措施。美国在推进贸易目标的同时,一直试图推动APEC朝安全化方向发展。APEC是美国推行亚洲战略的重要工具,但美国难以主导或领导这个组织。  相似文献   

5.
"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琪 《美国研究》2007,21(2):7-27
“布什主义”以先发制人、政权变更、单边主义和追求仁慈的霸权的外交政策为标志,其思想基础是美国新保守主义。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使布什接受了新保守主义,把它当作对付恐怖主义这一新威胁的新方法,而新保守主义者则通过他们在布什政府中同“美国民族主义者”和基督教右翼组成的鹰派联盟来影响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同传统保守主义者一样,信奉美国的两个基本意识形态:美国例外论和古典自由主义。他们提倡美国使用武力来追求其理想和利益。然而,“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所存在的问题使“布什主义”的最终破产成为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困境加剧,新保守主义同“布什主义”一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以来欧洲面临的最大考验,欧元则遭遇了正式面世10年来最为严重的生存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并非仅仅因为其债务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是因为欧洲的联合中存在着制度性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制度性的缺陷,欧洲必须加强对成员国的财政监督、适度地统一管理欧洲的债务、引入惩罚和债务管理机制。一国退出欧元区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法律、技术方面的障碍。因此,欧元区解体是小概率事件,联合仍然是欧洲政治的主流和传统。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比,美国债务问题面临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以"9·11事件"为例的国际恐怖主义对纽约、美国以至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深刻影响,并透过这个分析,认识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反恐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朝晖 《美国研究》2006,20(4):111-124
约翰逊政府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事实上已完成了对华政策转变的准备工作,并进入到试探性的具体实施阶段。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红卫兵”运动的冲击和极左思潮的影响,美国曾一度害怕中国内部的动乱会“影响”亚洲邻国。但从总体上看,约翰逊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试探性举措并没有大的改变。“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对美国表现出的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也曾做出过积极表示。但由于两国长期彼此敌视,缺乏信任,加之两国国内政治、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最终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两国关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红甫 《东南亚研究》2004,(4):69-71,91
自"9·11"事件以来,为了配合其全球反恐的战略需要,美国着手对其东南亚政策进行调整,并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恐合作.本文主要分析了"9·11"事件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以及美国在东南亚加强军事存在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宗泽 《美国研究》2002,16(3):36-49
近来,"新帝国论"频频出现于美国的舆论之中,包括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美国学者、精英均在谈论新的"美利坚帝国".这种新帝国思想理念和政策取向的主要体现是反恐谋霸,追求绝对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新帝国论"的出现与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决策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情况相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并以"整合主义"替代"遏制政策".对于难以通过"整合"手段达到目的的对象,可采取孤立、遏制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美国是否会面临历史上帝国最终都曾经历的过度扩张导致失败这一困境,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中美传统节日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两国各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其在起源和形成中存在明显的差别,在传承中却存在某些共同性.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化,中美传统节日之间的横向交流出现了既有被两国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优胜劣汰"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Germany significantly determine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broader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Relations improved after the changes of government in Germany in 2005 and France in 2007, and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improve further after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9. Washington is likel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European allies while these may become more involved in issues beyond Europe's borders. Sharing leadership will be the challe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bringing more intellectual and material input will be the challenge for the Europeans. At the same time, France and Germany will develop and maintain independent views. But if partnership is the aim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a more promising relationship can be expected even where differences exist.  相似文献   

13.
田赐 《战略决策研究》2020,(2):49-64,102,103
2017年以后,美日两国都开始表达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两国对国际秩序问题的认知基本一致,都认为提高两国防务合作,加强同盟威慑力,是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必要举措。在这种战略共识的支配下,2017年以来,美国和日本的防务合作有了更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升协作能力、提高进攻能力、强化联合反导能力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pecial issue examines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among women and People of Color from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considers how connections were fostered and how ideologies travelled. Key figures include Emily Hobhouse, Charlotte Maxeke, Cecilia Lilian Tshabalala, Maude White Katz, Madie Hall-Xuma, Elizabeth Mafeking, Miriam Makeba, Gloria Steinem, and Winnie Madikizela-Mandela. Actively and symbolically, each of these non-state actors approac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differently, throug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s, and as individuals and through organizations. Many challenged and transcended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upon them officially, through state-sanctioned segregation and apartheid, but also socially, on account of their gender. These women fostered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for their nations, throug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 print, but also simply – and perhaps most problematically – through abstracted ideas about humanitarianism, motherhood, apartheid, and nation. Such travels and intellectual journeys could prove both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hierarchically imbalanced, but nonetheless reiterate the continued transnational relevance and resonances between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5.
香港沦为殖民地后,美国在港活动愈趋频繁。时至美西战争前夕,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委任及其活动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援;在港英当局奥援下,美国方面对菲律宾香港委员会开展舆论、情报及司法等斗争,并思考战后如何利用华人开发菲岛;为策应香港部署,广州、上海、新加坡与马尼拉等地美国领事与香港展开合作,加速并吞菲律宾。上述行动构成美国在东南亚扩张的重要环节,香港成为美国在远东扩张之战略要点,是菲岛以外不见硝烟的"战场"。  相似文献   

16.
日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政府界定中小企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企业的规模结构,了解不同规模企业情况,为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提供依据.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也不同.日本和美国分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之后作过修改和完善.本文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日本、美国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并为完善我国现行标准提供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美西战争后,美国内部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华工出洋的情况经常被笼统地归于契约劳工体系,美国学者当中有不少人认为华工赴美仍有苦力贸易的成分,但又缺乏有力证据证明。本文试图厘清契约劳工体系下,契约华工赴美的两种不同方式,即将债务合同与劳务合同绑定的合同制劳工和自愿且带有信贷色彩的赊单制劳工。华工出洋方式的演变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珠三角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尝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珠三角地区民间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移民美国的两类印支移民(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各自移民的背景和人数,然后在比较他们与其他在美亚裔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分析两类印支移民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美生存适应的基本状态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两类印支移民的共同特点对他们有利的一面是,容易形成本族群社区,因此存在形成本族群凝聚力的客观环境.不利的一面是,大部分人必须从社会的底层做起,产生族群精英的时间会滞后,因而整个族群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不高.但两类印支移民原先在印支的主要社会职业不同,聚居地不同,文化差异甚大,在移民美国前就各自独处,在移民后几乎将各自小社会的一切带到美国,形成两大族群内部各自以小圈子为基本单位进行自助自救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二战期间,美、英对泰国的宣战采取不同态度.两国在东南亚追求的政治目标相互矛盾,形成了不同的对泰政策.美、英对泰政策的分歧由战时延续到战后.美国积极干预1945年英泰媾和谈判,为战后建立长期密切的美泰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