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步趋于缓和,中、美、日三国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也正在向着有利于台海地区稳定的方向转换,但是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思维定势不会轻易改变。本文基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历史上形成的美日台"同盟"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同时就如何在中美日关系三边架构中处理好台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亲台、抚台向抑台的转变,呈现出不断调整、战略清晰化、军事关系强化、与对华政策反向互动等特征.未来美国对台政策将以维持台海现状为主,继续对台军售、提升美台关系,拉拢日本等盟国参与,对重大"台独"事变发生时大陆可能采取的武力解决方针进行"吓阻",但也会继续遏制"台独",支持两岸接触谈判.我们应当以新的思路改善两岸关系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铲除美国"以台制华"着力点,分化美国"以台制华"同盟,战术上"以美制台",增强自身经济、军事实力和制度竞争力,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张立  胡大一 《当代亚太》2021,(5):75-104
在当前中美间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呈现显性化、复杂化和激烈化的背景下,"选边站"势必成为第三方国家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客观认识和分析选边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理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第三方国家选边站的内在机理,指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选边站现象是国家对外决策理性的体现,主要与四个层面的因素有关,分别是国际体系层次因素、国家间单元层次因素、国内因素和议题因素.这四大层面因素的各类变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在特定议题上复合交汇,影响国家选边站的决策制定.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英国在中美有关华为5G博弈问题上的选边站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国际体系和国家间单元层次因素(外部因素)、国内因素和议题因素对其选边站决策的作用机制,显示出文章提出的理论框架对于探讨国际博弈中的"选边站"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立场,以"不统、不独、不武"为中心点,游离于和平统一与和平分离之间.本文以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正面态度和世纪之交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说明美国对两岸统一、和谈的接受度,与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需求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两项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选项;两岸关系越是紧张,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可能减少美国促谈的诱因,但以往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遗绪,中美全球战略合作的需要,国民党当局对统一诉求的淡化,以及美方部分人士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开放态度,将足以抵消上述这一不利因素,并由此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既定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以应对中国崛起为目的的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指出美欧在对华关系上的一致与分歧.文章认为,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是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晴雨表.在此三边关系中,美欧关系仍是最紧密的一组双边关系,中美欧之间尚存在较深的分歧与猜疑,而中美关系则一定意义上使中欧关系复杂化.美欧"跨大西洋对话"对中国及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深刻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大西洋对话"的积极影响,中国在处理对美、对欧关系问题时,就要着重加强中欧关系,并进而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宣告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性一体化阶段.中国台湾由此获得参与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途径,东亚制度性一体化遂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新因素.文章通过对两岸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情况,以及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探讨了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视角下两岸关系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两岸在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的地位悬殊,中国大陆居于中心,而中国台湾处于边缘,东亚制度性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将增强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主动性,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中、美在东亚的博弈是影响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的深层原因;未来以两岸制度性一体化为中介,两岸经济一体化、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两岸关系发展三者之间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林冈  周文星 《美国研究》2020,34(3):35-51
通过对第93~116届国会期间涉台议案和决议案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同步良性发展是限制国会干涉台湾问题的关键外因,白宫在推行对华政策时能否摆脱国会的牵制则是重要内因。后者不但取决于总统所属的政党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参众两院,也有赖于总统个人因素。此外,台湾政治游说对涉台立法也有较高的相关性。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同步下滑,增加了国会加强涉台立法的诱因。遭到众议院弹劾案打击的特朗普可能屈服于国会的压力,国会势将推出更多的"友台"议案和决议案。美台勾连的强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唯有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朝良性方向发展,台湾问题才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特朗普执政期间修正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叠加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调整了对台政策,打"台湾牌"的力度加大,触及到美国涉台政策的传统支柱("一个中国政策""战略模糊""双轨策略"),并加快推动美台"官方关系"和"准同盟关系"。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是美国遏华战略驱动、两岸关系形势变化、美国战略界保守势力推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台海局势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是日本既定的外交方针,也是21世纪日台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厚的"殖民情结"和现实的对华战略是日本染指台湾的根本原因.日台实质性关系的加强将使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日益凸显和复杂,台湾问题将成为今后中日关系中最具爆炸性和破坏力的敏感问题.因此,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台湾民进党政府在新世纪的“军事安全战略” ;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台湾谋求独立的“军事安全战略”虽对和平统一前景造成了危害、但美国协防台湾的可信性在受到恐怖袭击后更加值得怀疑 ;作者认为台湾与大陆未来统一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2.
13.
美援与战后台湾的经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可 《美国研究》2002,16(3):66-87
本文意在对1950年后十多年间美国因素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台湾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发现,美国对台湾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和基层的途径,是美国驻台机构与台湾经济官僚集团之间形成的"跨政府关系".这种关系有其特有的组织载体和制度机制,并成为战后前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政策、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文章进而叙述了在跨政府关系的架构下,美国驻台机构和台湾经济官僚是如何共同导演了台湾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本文认为,虽然美国因素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在台湾复制出符合"自由发展主义"理念的美式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Since Tiananmen in June of 1989 when U.S.-Chinese relations hit rock-bott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gradually expanded and improved their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reality, not wishful thinking and hype. At the same time, U.S. and Taiwan relations hav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while China and Taiwan themselves have created a new atmospher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new U.S.-China relationship based on human rights, nonproliferation, and trade reciprocity could bring greater stability bu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be on top of the emerging regional economic powerhouse of Taiwan-South China-Hong Kong and not be distracted by peripheral issues such as conditional MFN.  相似文献   

16.
Taiwan is making headway in its campaign to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After years of publicly ignoring Taiwan, many foreign governments are willing to upgrade relations with Taipei.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of Taiwan’s new “pragmatic”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and explores various considerations that are helping the island break out of its diplomatic isolation.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support Taiwan in its bid to rejo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
18.
台湾农业现代化评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概述台湾农业现代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新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台湾农业现代化政策的绩效与成因做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ow do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 affect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s consensus on national identity a prerequisite for democratization? Alan Wachman writes about the most intractable problem in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democratization in general. He contends that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consensus on national identity for building a democratic system are inapplicable to Taiwan. From 1991 to 1993 Wachman interviewed prominent political figures and scholar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aiwan regarding five general questions: (I) Is i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aiwanese culture?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cultural identity for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s? (2) How should we regard China in the present era? Is it a culture, a people, or a place? (3) To what degree is democracy compatible with Chinese culture? (4) How should the matter of Taiwan's political status be resolved? Is democracy a means or an end? (5) To what degree does the inability to resolve the matter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Taiw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