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刘辉 《美国研究》2005,19(3):152-154
2005年5月19~21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四川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美关系史中的人物”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60多位从事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活动,提交论文30余篇。与会者对给中美关系带来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研讨范围广,论文涉及人物覆盖了中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诸方面。二是会议参加者大多比较年轻,显示了中美关系史研究队伍良好…  相似文献   

2.
论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基础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一事件破灭了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企图 ,重筑了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安全合作基础 ,中美关系由此进入建设性合作时期。中美关系是一种非对称、非敌友、受制于第三种共同威胁、合作与矛盾并存、更具全球性的合作关系。美国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决定了中美合作基础的稳定性 ;恐怖势力并不是中美两国特定的互为主要威胁的特性决定了两国合作基础的脆弱性。中美矛盾并非不可缓解 ,中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关键取决于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判断以及据此制定的对华战略。  相似文献   

3.
孙叔林 《当代亚太》2003,(12):55-58
精雕细刻 ,十年磨一剑《战后中日关系史》(194 5 - 1995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田桓主持的“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也是该课题组推出的“战后中日关系史丛书”的最后一部 ,即第四部。前三部分别为《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 194 5 - 1993》(1994年 8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 194 5 - 1970》(1996年 5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 71- 1995》(1997年 8月出版 )。显然这三部书都是为最终成果服务的 ,但本身又独立成书 ,且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大体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正式…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4月 3日至 5日 ,“面向 2 1世纪的美国和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的 1 0 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得到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处的大力协助。会议收到论文 5 0多篇 ,分大会学术报告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 ,包括主题发言、评论、提问和讨论等环节 ,气氛十分热烈。中美关系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与会者对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回顾 ,并展望 2 1世纪中美关系前景。会上的有关讨论反映了中…  相似文献   

5.
杨扬 《美国研究》2007,21(4):151-15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局势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东亚区域外的美国,对东亚的战略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与东亚的关系也将在一定程度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东亚合作论坛围绕“变化中的东亚和美国”这一主题于2007年11月10至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蒙古等国近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美关系”、“日本的亚洲外交与日美关系”、“朝鲜半岛形势新变化与韩(朝)美关系”和“东亚区域一体化与美国”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5,19(4):132-141
2003年10月1日始至2004年3月31日,笔者走访了60位美国学者,同他们就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①现将受访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综述,并对采访情况做简要介绍。一这次采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中长期走势的看法。有两个重要事件为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二是中国学界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并引起中美两国战略界的极大关注。笔者曾参与中国战略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课题研究,这促使本人对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思考。中国要实现崛起,只能以…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美博弈,欧盟是否会选边站队?现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追随—制衡—对冲"三分法不足以解释欧盟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的选边策略。通过梳理中欧经贸谈判史发现,欧盟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借力型战略",而且通常选择向美国借力。欧盟向美国借力有三种模式:欧美联合施压模式、利用中美关系紧张从中牟利模式、要求获得与美国同等待遇模式。欧盟这一策略之所以有一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为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欧盟的"借力"策略,中国亟须树立中美、中欧、美欧"三副棋盘"意识,在这三副棋盘中找到突破口:一是通过运筹中美关系,调动中欧关系;二是审时度势,从欧美矛盾中寻找突破口;三是对中欧关系实施合作、竞争、斗争三种方式并举的"交通灯战略"。  相似文献   

8.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9.
1945~1960年期间的中美关系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热点,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致全球政治格局特别是东亚政治格局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发生后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安全因素更加受到重视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10 +3”、“10 +1”与“中日韩三方推进合作”框架的循序启动和渐进运作 ,推动东亚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日益加快 ,朝鲜半岛南北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新态势更加受到世人瞩目 ,有必要从有利条件、发展前景等方面对这一重大问题加以考察和论证。一、历史性转折 :朝韩两国首脑第一次会晤 ,成为朝鲜半岛南北两国经济合作的驱动轮。世人不会忘记 ,在 2 0 0 0年 6月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和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正统派与其他各种不同经济学派关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生成根源的观点,展示各种经济学派对IMF休克拯救方案以及东亚经济复苏政策的不同看法,探索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studies Russia's Ukraine policy since the Orange Revolution. Russia's policy toward its western neighbor has evolved from unhappy relations with Victor Yushchenko to rapprochement with Victor Yanukovich and then confrontation over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change in Kiev in February 2014. The paper argues that Vladimir Putin's actions following February revolution in Kiev demonstrate both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Russia's foreign policy. Although these actions constituted a major escalation, relative to Russia's previous behavior toward Ukraine, the escalation of relations with Kiev also reflected a broader policy pattern of Russia's assertive relations with the Western nations adopted by the Kremlin since the mid-2000s. What made Russia's conflict with Ukraine possible, even inevitable, was the West's lack of recognition for Russia's values and interests in Eurasia,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critically important role that Ukraine played in the Kremlin's foreign policy calculations, on the other. The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ly grounded interpretation of Russia's changing policy that emphasizes Russia–Ukraine–West interaction and a mutually reinforcing dynamics of their misunderstanding. It also addresses four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Russia's Ukraine policy and discusses several danger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cris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褚乐平 《美国研究》2003,17(1):95-107
《美国宪法》批准史是美国立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宪法批准史的一些具体过程的探讨 ,对各州批准宪法的不同前因后果进行分析 ,从而审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在宪法批准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18.
19.
韩大元 《港澳研究》2020,(1):32-39,M0002,M0003
1982年宪法是制定澳门基本法的依据,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从1988年9月起草澳门基本法开始,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实施基本法以来,共和国的宪法精神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澳门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澳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基础。澳门回归2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在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澳门新宪制秩序的背景下,澳门特别行政区展现了开放、多元与活力,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在回顾澳门回归20年的历程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和国宪法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精神,对澳门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当然,未来“一国两制”的实践也会遇到新挑战、新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一国两制”的初心,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继续以宪法和基本法凝聚社会共识,澳门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setting up of the U.S.-Marcos dictatorship through the declaration of an “unlimited form of martial law” and under the fascist principle that “all power can be given to the military” has brought about a new situation. Through the crude employment of armed coercion, dictator Marcos as commander-in-chief has arrogated unto himself and concentrated in his hands all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All of these powers are used not only agains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New People's Army but also against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all opposition to the perpetuation of a fascist dictatorship. Upon the setting up of this fascist dictatorship,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a civil war of a national scale have arisen. The entire Filipino people vehemently condemn the U.S.-Marcos dictatorship as anti-national, anti-republican, anti-democratic and decadent and are more determined than ever before to struggle for national democracy and, therefore, for a genuine republic that belongs to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