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美间的经济问题为什么会作为外交事件提出、而成为两国间的政治问题?国与国之间,抑或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经济交往的地方就会发生矛盾。但为什么日美间的经济矛盾会屡次发展成为激烈的经济摩擦,且持续时间长,至今仍频频发生?日美经济问题之所以容易被作为外交事件提出,对其产生背景,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包括国际政治体系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体系以及日美间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二、日美间基本经济观念的差异;第三、美国议会和政府的关系;第四、经济摩擦的发生与政治事件的连动性。一、战后国际体…  相似文献   

2.
90年代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依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本文拟就日本外交调整的背景、内容、着眼点及中日关系作粗浅分析。 一、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 冷战体制下,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向美国“一边倒”。这种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1989年以后,美苏关系从紧张的军事对峙走向和解,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以美苏两极冷战体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崩溃。世界进入了旧秩序崩溃,新旧国际秩序交替的过渡期。由于冷战体制的崩溃,世界的主流由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形成了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经济集团。如  相似文献   

3.
4月17日,赴日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举行首脑会谈,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申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重要性,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防卫合作,以逐步扩大日本在东亚安全机制中的作用。此举被称为冷战后日美军事战略的新布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 当世界正醉心于研究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时,日本已开始把“政治大国”作为其发展目标。十几年来,日本全面、快速地朝着政治大国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官方从未正式提出过要成为“军事大国”,但勿庸置疑,日本正加速走向“军事大国”。一来这是“政治大国”课题中应有之内容,“国际政治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汉斯·摩根索),军事力量是“实力”的特殊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历史,还从未有过“军事小国”成为“政治大国”的先例,日本不能不深谙其中的道理。二来,从日本军事发展情况和军事潜力看,它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能力,不少权威军事评论家甚至认为日本已经是军事大国。 从日本的战略思想、军事实力、军事潜力及发展军事的新动向来看,其军事大国倾向已经是昭然若揭,日本正在成为悄然崛起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4.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而且加快了自身经济、政治一体化建设进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美欧间的矛盾,"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5.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强 《美国研究》2006,20(3):107-123
肯尼迪政府时期,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美欧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分歧开始凸显,美法因支付不平衡而起的矛盾即为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法支付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为中心,两国在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上展开激烈较量;美国政府内就如何解决美法支付矛盾曾有过激烈辩论,肯尼迪政府最后以从欧洲撤军相要挟,迫使戴高乐在弥补美国赤字安排上让步,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 ,大国安全关系基本上是在矛盾与合作共存、摩擦与协调并行的框架内运作。在经济领域 ,经济安全已成为大国安全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 ,大国关注安全关系的地区整合 ;在军事安全领域 ,大国在重视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 ,加快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的同时 ,以武力干涉地区冲突的军事霸权却日趋猖獗 ,导致大国安全关系的紧张。但总体而言 ,协调与合作仍然是大国安全关系的主流 ,这是冷战后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海林 《当代亚太》2006,(10):10-18
本文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巴“全天候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中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两国在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水平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水平有着很大差距。本文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巴关系中谋求“共同安全”的“高政治”的需求占据主导地位,谋求“共同增进财富”的“低政治”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影响中巴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寻求安全支持、抵御外部威胁成为中巴发展双边关系的核心目的。本文将目前的中巴关系界定为“外部导向型”国家间关系。这种国家间关系在外部环境有所调整时,很容易因为缺乏内部支撑而动摇。当前,南亚国际关系和美国南亚战略的调整都为中巴关系增添了变数,中巴关系的内在结构缺失就有可能凸显。对此,中国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在达成外交目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受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郎平 《战略决策研究》2020,(2):84-100,104
网络空间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网络安全问题逐渐从技术层面向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层面扩展。在数字时代,国家间网络安全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网络安全能力的建设。从华为事件到委内瑞拉电网遭受网络攻击,再到脸书公司推出举世瞩目的Libra加密货币,既可以看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和工具,也可以感受到非国家行为体权力不断扩大对国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展望未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会与现实空间的权力博弈产生复杂的双向互动,其进程的走向将取决于技术与权力两种逻辑的互动结果。  相似文献   

10.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试析当前德美战略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 0 2年夏以来 ,德美在伊拉克问题上发生公开争吵 ,导致双边关系急剧“恶化”。此次德美争论的内容远远超出伊拉克问题本身 ,直接触及德美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上的矛盾 ,显示出西方联盟内部深刻的战略分歧。德美战略矛盾的激化是冷战后双方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 ,其中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也有现实利益和战略理念的原因 ,还有双方内政因素。德美战略分歧并未导致联盟关系的质变 ,双方仍有广泛的利益联系 ,但留下的裂痕却很难平复 ,彼此关系将渐行渐远。德美都是大西洋联盟最重要的成员国 ,它们的矛盾和分歧势必对双边关系、欧美关系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一年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特别是同美国关系显现出新变化,从“蜜月时期”进入摩擦不断、矛盾增多的状态。在1994年12月初举行的欧安会成员国首脑会议上,俄美首脑更是唇枪舌剑,尖锐对立。叶利钦提出了欧洲有陷入“冷和平”的危险。俄美关系一向为世人关注,它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其发展前景如何?本文拟就三年来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背景、  相似文献   

13.
<正>乌克兰危机是新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之一,不仅影响着欧亚政治格局的重塑,而且牵动了全球秩序的重构。从长远的影响来说,由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对世界事务中关键性问题的重新认知,比如文明冲突、地缘政治、国内与国外事务中的合法性、区域进程与大国关系、和平时期的军事联盟、大国间的缓冲地区乃至国际权力转移进程的长期态势等,足以搅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变迁与纷争。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究竟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欧洲与国际秩序。冷战结束以来,大概仅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这样的重大事  相似文献   

14.
周红 《德国研究》2006,21(4):16-21
本文以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为背景,探讨德①美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两极国际格局下德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被依附、到中间冷淡、再到后来双方共求合作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当然从历史发展的主线来看,战后的德美关系仍然是一种主仆依附关系,随着西德经济实力的提升、外交政策的更新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两极国际格局开始发生衰变,由此也导致了两国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力求完全打破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事件”以来。南海局势动荡不安。其中既有中美在南海南沙、西沙海域的军事摩擦与对峙,又有中菲、中越围绕南沙、西沙岛礁权利和海上资源开采的冲突与对峙.同时还有中国同美、日等西方国家围绕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问题所展开的外交博弈以及菲律宾在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围绕南海问题诉中国案所引发的法律纠纷。总之,尽...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与韩国的关系,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逐步演进的。早在冷战时期,素有“红色帝国”之称的苏联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基于与美、日“势力均衡”的考虑,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分别采取了敌对与友好两种不同的政策,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盟国——  相似文献   

17.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  相似文献   

18.
在“印太战略”背景下,拜登政府将东南亚定位为“印太区域架构的核心”和“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在经济、发展和安全等领域全面重启东南亚政策,以维护美国在东南亚、印太乃至全球的战略优势。因其独特的战略重要性,美菲同盟成为拜登政府重振美国的全球联盟和伙伴关系,构建印太区域安全机制和提升区域掌控能力,应对和克服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能力和经济挑战的关键一环。为此,围绕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拜登政府主要通过“内部深化”和“外部拓展”两大路径,全方位推进美菲军事同盟不断强化,并在菲方政治势力配合下实现其战略目标。不过,这一目标仍面临美国内政、菲方意愿及美国自身能力等关键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正主编张宇燕李慎明2017年国际形势黄皮书旨在对2016年度全球政治及安全形势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进行回顾与分析,并提出一定的预测及对策建议。在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部分,报告对中、俄、美三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影响中美、俄美及中俄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变化趋势。在这一部分中,还包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全球武装冲突及全球军事形势等内容。本年度报告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危机不仅对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造成了剧烈冲击,也给国际能源体系带来了重大影响。冲突爆发以来,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能源禁运和能源限价,欧洲在经受价格高企等暂时性困难的同时,正加速将俄罗斯排除在其能源供应体系之外,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西方的制裁使俄罗斯失去了从美欧获取大规模能源投资和先进能源技术的可能,能源出口市场相应萎缩。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对安全、价值观等“高位政治”的关注正迅速压倒对经济联系、市场供应等“低位政治”的考量,国际能源供应链的断裂重组将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产生复杂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