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就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因此,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维护党中央权威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首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  相似文献   

2.
<正>人大对法治实施的监督是最重要最权威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人大要掌握好监督的"钥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推进法治监督中,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着更新的使命和担当。重视人大制度的法治监督功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高压反腐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其核心涵盖了从严治党、有贪必肃、筑牢防线、标本兼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压反腐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取得了卓越成效,党内法规日益完善、党风逐渐好转,反腐败的方式方法得到创新、巡视工作不断加强,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当然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就可以松口气,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未来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高压反腐重要论述,需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治党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伟大工程,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星捧月"格局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目前的关键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分强调制度建设,非常看重制度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九十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7.
巡视制度是指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巡视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他反复强调,要让巡视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在谈到巡视工作的权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代以后有八府巡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大力推进闽东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同时也十分重视抓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严治党,清廉从政,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坚持走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习近平在宁德期间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在县级政权体系中,人大处于重要的地位。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人大制度实践创新的政治要求,县级人大需要保持定力,讲究智慧。顶层设计引领人大工作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入,对地方人大工作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论。“制度”成为全会决定的高频词,每一处“制度”论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制度自信和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明晰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肩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必须进一步增强制度意识,强化制度性思维,依法履职行权,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1.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如果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特点的话,纪律建设的强化无疑是一大亮点。习近平在强调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治本之策的基础上,阐明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严明政治纪律为重点、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和用好“四种形态”的行动逻辑。这一实践逻辑,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正确的解决路径,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重要构成,也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党建在构建符合城市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南京市江心洲街道抓住“中新国际生态科技岛”建设的机遇,创造性地进行了具有江心洲特色的“五微共享、五联共治”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探索。系统阐述“五微”“五联”的基本内涵,总结出其在职能定位、结构优化、机制整合和赋权保障方面的经验做法,并进一步探索现代化社区建设中党建智能化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启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党性视角的党员标准可以被看作是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是理想的、抽象的和观念的标准。党纪视角的党员标准则是“义务的道德”,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和行动的。从党性标准到党纪标准显然符合伦理学演化的逻辑,即“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表明了党内治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治理。党纪作为一个标准,直接指向有效果的党内治理秩序,它是后果主义的和规范主义的。“法典化”是纪律性党规外在规范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它表明超大国家的超大政党的规范化建设逐渐迈向刚性法治所需的“法律性”,也表征着党纪发展到理性化、体系化和综合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周期率是黄炎培基于家、国、团体兴衰现象向毛泽东提出的历史问题。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历史周期率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和使命与跳出历史周期率合二为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开辟出航道。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接续探索的课题。从根本上说,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伴随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战略举措和成功实践。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锻炼成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乡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根本性途径,乡村振兴必须以组织振兴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致力于基层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从改革初期的破旧立新,到党的十四大之后的制度构建,到新世纪之初的不断完善,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在40多年的历程中,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纪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前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党的领导核心引领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发展。新时代对于党的领导核心的维护要转换视角,以党员为主体,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的角度分析党员的心理因素,揭示党员的心理与维护行为的关系。维护的逻辑起点是通过教育手段使党员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更加清晰,有了自我身份的清醒界定。逻辑衔接点是通过内部的推动力与外部拉动力对党员情感进行调动。逻辑落脚点是党员有了身份自觉,与自上而下的维护要求同向共力,有力的维护领导核心。这种由内而外的维护逻辑更坚定、持久,有助于党的团结稳定和党的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与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核心密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品质,更是今后能否破解长期执政历史性难题的关键密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民族危亡、忧人民解放、忧党的生存,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表现为忧患怎么为广大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怎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牢牢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competing claims to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overeignty in Myanmar’s conflict-affected areas of “limited statehood.” In the context of ceasefires and an emerging peace process since 2012, non-state-controlled “liberated zones” and areas of mixed insurgent and government authority constitute new political spaces, where multiple state and para-state actors demonstrate governance authority, extract resources and provide services to local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developments with reference to the emerging literatures on “rebel rulers” and “hybrid governance,” and examines the practices of donors and aid agencies operating in these areas. I argue that external actors seeking to “think and work politically” should move beyond standard peace-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packages ba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state, and adopt more conflict and context-sensitive approaches. Effective state building should take account of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service delivery functions established by ethnic armed organisations, which although under-resourced enjoy significant political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