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洁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3,(18):34-35
<正>每件展品短暂停留几分钟,这是热门博物馆带给人的浮光掠影。其实,错开人流、避开高峰,上海还有许多小众博物馆值得打卡。上海京剧传习馆地址:徐汇区岳阳路168号预约方式:可登录“上海京剧传习馆”公众号预约,每周二、五,对观众免费开放。中国戏剧如浩瀚文化宝库,在世界文化版图光彩夺目。而上海戏剧在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戏剧艺术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3,(48):66-71
<正>“更持久的热度,其实是内容被市场接纳之后所形成的爆发效益,而非只是炒作流量得来的。传统戏剧总是在呼吁传承,但我以为,我们不能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力。”据说,这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时代。曾经的两情相悦,你侬我侬,花前月下,总被嗤之以鼻“别太上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竟然让千万网友、粉丝惊呼“我又相信爱情”了。  相似文献   

3.
美育的艺术     
<正>“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已经在位于松江区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隆重开幕了,这场持续到2023年7月的主题展览,将带领观者经历一次难以忘怀的“美育的艺术,艺术的美育”之旅。此次大展,内涵丰富,形式多元且新锐,我们能看到山河锦绣、人间烟火、时代变迁,也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最熟悉的城市、最熟悉的生活,凝成艺术的结晶,而所有这些艺术的结晶,春风化雨,最终完成了一种“美育大课堂”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花的主题,通过“露”和“看”、贞洁和欲望、斩首和失贞三方面的关系,结合古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以及给王尔德带来艺术灵感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以“月亮之花”为象征的莎乐美如何完成了象征性的失贞,并论述了这一过程如何象征了美摆脱世俗和道德,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5.
<正>冲突爆发一年来,俄乌双方动用的武器在战场争奇斗艳,既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也有一流的防空系统、第五代战斗机,还有新式无人机和互联网卫星通信系统,因此这场冲突也被全球军事界看作是最新军事战略和武器装备的“试金石”。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多种战争形态的特征已经出现并混合叠加,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战争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中国艺术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受到挑战。为了代表和定义中国,不同的模式被提出。许多画卷、地毯装饰、版画或是戏剧布景都从中国获得灵感。对东方的迷恋赋予内部装潢、家具、绘画以一种怪异的风格。某些艺术家捍卫被理想化的中国,另一些则以针砭的视角在舞台上塑造想象的人物。在法国,如同蓬巴杜夫人一样,所有国王的臣民都喜欢“中国物件”。在欧洲许多其它国家,也有着同样的现象。对中国的迷恋超越了装饰艺术,也在东方风格的建筑艺术里得到表达。“中国时尚”的影响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确存在,但是如同圆明园的欧式宫殿一样,很难精确地界定每种文明在这些整体线条和图形里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迅猛入侵视听艺术领地,夺取其臣民。戏剧这门传统艺术是首当其冲的,大有被取代之势, 当然,如对传统戏剧本身不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及其感应,就成了戏剧家面对的任务。法国现代主义先锋派——荒诞派剧作家,率先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而推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张英 《新民周刊》2022,(21):74-85
3月4日,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按照原计划,该剧之后要在全国巡演,但因为疫情,演出延期了。话剧《我不是潘金莲》是出品方鼓楼西戏剧继《一句顶一万句》之后与刘震云的第二次合作。此前,刘震云在北京大兴看完彩排之后,很认可导演丁一滕“荒诞现实主义”的定位,还肯定编剧卓别灵的剧本:“气象非凡,才气逼人!剧本的广度、深度、向度都充满了极大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2023的开年爆款,电视剧《狂飙》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迎来双丰收,亦积聚了太多话题。剧本和演员成就了《狂飙》的“狂飙”,剧外“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保护伞’”的大背景,更强力提振了老百姓的信心。一如毛泽东诗词所指出的,“天兵征腐恶”“狂飙为我从天落”,黑恶势力再猖狂,终会坍塌,“保护伞”再大,终会倒下。邪不压正。(孔冰欣)  相似文献   

10.
EUGENEGREEN-L′ESPRITBAROQUEProposrecueillisparEmmanuelLINCOT欧仁·格林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演说家,“贤明”剧团团长。他对十六、十七世纪演讲术的精深研究使他成为巴罗克时代法国剧本的艺术处理和舞...  相似文献   

11.
苏联《戏剧》杂志1984年第11期发表苏联著名演员邦达尔丘克与普里亚什尼科夫合作的剧本《拖延就是死亡》。该剧描写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准备武装起义时在党内外展开的尖锐而又复杂的斗争。引人注目的是,剧本对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时的活动十分肯定,他坚定地站在列宁一边,支持列宁的主张,并为“革命军事中心”的成员之一。同时,舞台上出现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反面人物的印象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2.
周莽 《法国研究》2003,(1):32-46
本文的依据是几部中世纪剧本的校勘本。最早的是“亚当剧”(Jeud’Adam)的 12 - 13世纪版本 ,另外几部是 14 - 16世纪的“受难剧”(Passion)。有人推测这部“亚当剧”可能是从整部的讲述耶稣受难的剧本中抽出来单演的。其他的几部“受难剧”都从伊甸园生活开始 ,亚当夏娃最初无知无觉所以无忧无虑 ,后受撒旦蛊惑而食“知善恶树”果实获罪 ,被驱逐出乐园 ,失去永生而有生老病死。此后是从亚当到亚伯拉罕 ,预知将有救世主出现。剧本的核心部分是基督降临 ,耶稣受难以偿人类之罪。此类“神秘剧”的最重要阶段是 15世纪 ,是中世纪晚期的动荡年代 ,“末世论”流行 ,战乱瘟疫频繁 ,众人皆谓最后审判将至。这一系列受难和拯救题材对研究中世纪文学对痛苦的表达是极好的素材 ,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之苦难的解释 ,是双重意义的interpr啨tation(表演和诠释 )。亚当夏娃种下苦难之因 ,上帝罚亚当终生劳苦 ,而夏娃作为主犯将在生产时备受苦痛。我们在剧本中注意到夏娃之痛与圣母玛利亚无玷受孕、无痛分娩的对应关系。而耶稣受难的过程对应亚当夏娃食禁果的五官感受 :荆棘王冠是为了惩罚亚当不服从告诫 ,众人辱骂耶稣是因为亚当听从妻子和撒旦的意见 ,因亚当看到禁果之美所以耶稣将看到人们向他吐口水 ,因亚  相似文献   

13.
拉辛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曾毫不讳言地表示过对古希腊戏剧的学习。同时他也以擅长刻划女性人物形象闻名,这一点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中的欧里庇得斯很相似。两者笔下的美狄亚、爱妙娜、费德尔三位女性在身份、性格、境遇上有着某种相似性,然而两者在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描写人物的手法和对待人物的态度上,又有着诸多不同。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位女性形象,可以窥见拉辛对古希腊戏剧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一 序言 本文所探讨的论题是开化期以后韩国的舞蹈。按场所来分,它属于“作为演出艺术之舞蹈”;按西方的时间段来分,属于“现代舞蹈”。作为演出艺术之舞蹈的概念,在界定了作为艺术之舞蹈的构成要素的“二重根源论”中,已经很明确了。  相似文献   

15.
人常说,科学家重理智,艺术家重情感。此话不谬,因为以情动人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金科玉律,而且也是触动人类心灵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许多名流们甚至认为,唯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而接触到人类灵魂奥秘的诗才是最美的诗。成名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戏剧理论家安道南·阿尔托对此深以为然。只不过他这位“言情派”所推崇的情却是“冷酷”、“恐怖”之情,他这位狂士所讲的诗却是光怪陆离、刺痛人心的诗。他希望借鉴东方戏剧中以情动人的特色,用动作、表情等去取代西方戏剧中过多的理性与说教。他的论文集《戏剧及其背影》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他所设想的以震惊人类心灵和神经为目的的“冷酷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又具体地考察了表演、灯光、布景、语言、舞台、动作等因素,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且“胆大如斗”的观点,教人在吃惊之余又不得不佩服他“敢想敢说”。据说荒诞派戏剧的产生便与他的理论颇有渊源。法国当代著名导演让·路易—巴鲁还称赞他说:《戏剧及其背影》是当代戏剧理论上最重要的著作。以下译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6.
唐果 《法国研究》2014,(3):57-61
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读过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1622—1673)的剧本《史嘉本的诡计》或看过中国传统喜剧《葛麻》的人一定会被妙趣横生的剧情及幽默机智的人物造型弄得喜笑颜开。这两个以奴仆为正面人物的喜剧曾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振撼着人们的心灵,尤其是剧中人物性格刻画的成功在波澜壮阔的中西戏剧长河中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笑成名”的安监局局长 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了特大交通事故,导致36人遇难。这场车祸牵动了国内亿万民众的心,可是很快人们的关注重点不再是这36人遇难的交通事故,而是转移到了身在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却依然笑得很灿烂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身上。杨局长不合时宜的笑容,被人拍下来,通过微博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了亿万网民的愤...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20.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