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婷 《法国研究》2013,(3):43-46
居伊德波是法国当代思想家。异轨和漂移是其所创立的国际情景主义中两个重要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之中。莫迪亚诺,作为一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作家,也深受其时代思潮的影响。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在这位现已年过花甲的作家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异轨与漂移己然成为构成其独特写作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本文将从莫迪亚诺小说中的“似曾相识元素”出发,通过串联分析,从而试图揭示德波的异轨和漂移理论在莫迪亚诺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周婷 《法国研究》2012,(4):33-35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和文学中,人们对蝴蝶的阐释远远不及对其他动物意象的挖掘。然而在莫迪亚诺的近乎所有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蝴蝶几乎是作为一种莫氏惯用的背景配置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虽然对它的提及和描写通常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其暗示功能却不可忽视。本文将试图从蝴蝶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动物特性出发,结合莫迪亚诺的小说创作特点,从而揭示蝴蝶在这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构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编剧,莫迪亚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电影改编性。该作家擅长借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观测视角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尤其是笔下对光影的处理,对静物的中距离慢速记录以及对各种空间的筛选与连接,都使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电影画面质感。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了"电影镜头"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文字体现,并简要结合了作家的生平经历,从家庭罗曼史的角度分析了该写作视角在作家作品中形成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 安德列·马迪内(AndréMartinet)是法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08年出生于萨瓦省奥特维尔(Hauteville)城附近,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的管家人。他的童年就在这里的一个小乡村度过。他从小就学会两种语言:法语和他的家乡话。这对于他后来研究语言学很有帮助。小学毕业后到巴黎念中学,接着在巴  相似文献   

5.
张凌 《法国研究》2015,(1):82-85
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小说人物的活动多集中在城市里,而纷繁的城市活动以行走为前提,人物行走在城市中心,又如同行走在城市边缘,能匿迹于一般的行人中,也能特立独行显得格格不入。笔者试图分析其人物的行走模式,以窥探人物行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8.
周婷 《法国研究》2012,(1):56-59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术界及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进行多方解读,其"集束作品的核心"《暗店街》更是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暗店街》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暗店街》在中国的传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旭辉 《法国研究》2001,(1):197-202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雷齐奥一九四○年生于尼斯.他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个英国政府医生.除了在尼日利亚呆过一段很短的时间外,他大部分童年是跟母亲在Roquebiliere和尼斯度过的.十九岁那年进入布里斯托尔(英国南部港市)大学,后在巴斯(英国城市)教课.二十四岁取得了高等文凭.如今他早已成为文学博士并继续其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与自由     
浪漫主义是我们熟识的文学流派。在熟识之中,往往藏了死角,有些或人为或蒙然被忽略的东西。在追问浪漫主义的实质时候,我们很少光明磊落地停留在“自由”两个字上。在此,我们想参照法国文学谈谈浪漫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十月中旬的一个深夜 ,一位友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德沃先生于几天前溘逝于巴黎的寓所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因为德沃先生是一位富有才华与激情 ,且年富力强的法国作家 ,因为他还有许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计划 ,因为按照我们的约定 ,几天以后 ,即十月二十五日 ,他将来武汉大学法语系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 ,而就在我们准备在武汉迎接他的到来的时候 ,他却离我们而去 ,怎能不令人倍感忧伤和惋惜 ?德沃先生于 1 954年出生于法国香槟省 ,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著名的巴黎大学及国立行政学院学习 ,获得了政治学…  相似文献   

13.
波伏瓦的《模糊性的道德》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开始研读黑格尔、克尔恺郭尔、康德等哲学先驱的著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并且从美学、自由、行动和时间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模糊性的特性和体现,最后提出要建立一种模糊性的道德。她主张承担自身的存在,争取自由,让我们的存在处于向无限性开放的有限性中。正像那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不管结果怎样,做你该做的事。”如果每个人真的做他该做的事,那么每个人的存在将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者都认为小说《堕落》是加缪叙事的一个“断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说中,滔滔不绝的主人公克拉芒斯看起来颇像一位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他的确遭到了社会的精神迫害,成为精神谋杀的“受害者”:而在摆脱“审判”、寻求疗救的过程中,他却又变成了精神谋害的“刽子手”。在这个意义上,《堕落》不是加缪叙事的“断裂”,而是潜在地延续了加缪叙事中的“谋杀”主题,并深化到精神谋害的层面。从表层结构来看,小说展示了克拉芒斯的精神疾患及其治愈的过程,而从深层来看,则是加缪对现代人“病根”的揭示与“疗救”。在病的隐喻与疗救过程中,显示了加缪对启蒙者“诊断者”、“疗救者”角色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5.
杨铖 《法国研究》2007,(2):91-95
关于对法国电影的印象,大多数中国观众心目中似乎早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是欧洲新时代文艺复兴的旗语,是艺术革新与时尚先锋的代言,是浪漫与费解的综合体,傲慢矜持又欲拒还迎.的确,从电影的诞生到二战前后的诗意现实、"优质电影",从作者膜拜的新浪潮到后新浪潮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国电影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里一直掌控着世界影坛风格与流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17.
刘珂 《法国研究》2001,(1):164-176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菲利普·索莱尔斯 (Philippe Sollers,1 93 6- )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发展前途的作家之一。作为法国“原样派”(又译“如是派”)的杰出领袖 ,他为当代西方文学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文本写作”的概念 ,具有浓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是一种对传统文学认识的反驳和更新。这种概念运用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研究成就 ,成功地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 ,后来竟发展成为“原样派”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2 0世纪下半叶 ,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索莱尔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译者是工程的具体实施人.他虽为“主体”却没有作者那样自由驰骋的空间,举步维艰,诸多制约.对作者而言,他是读者,对译著的读者而言,他又是创作者.这种身份再加客观上的种种限制,译者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吗?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诸条绳索缚住手脚.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腾挪辗转,他不可避免地会“媚俗”……原语文本成为简单的信息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个高于忠实的原则:为目标语社会服务.为此,那些“不宜”的内容,在译者的妙笔下得到修订、曲解、甚至删除.诚然这样做有违翻译准则,然而这种“背叛”是一种需要,是某种“入乡随俗”.本文拟探讨导致“背叛”的原因,从深层次中寻找源头,期待重新认定译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