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老曹酷评     
@老徐时评:兰考穷啊,全县没有一个儿童福利院。兰考富啊,仅财政局就自筹2000万建了这座巍峨壮观的办公大楼。老曹:到兰考采访回来的记者朋友说,当地官员居然当面对记者抱怨,坏就坏在出了个焦裕禄,让全国都知道了兰考。@郑洪升:我活了82岁,最大的教训是缺乏独立思考,跟风。1958年亩产万斤,我信了;说少奇同志是叛徒内奸工贼,我信了;说林彪一贯高举一贯紧跟一贯正确,我也信了;在吃什么和锻炼身体上也有许多风,风一来跟着跑。  相似文献   

2.
《新民周刊》2012,(46):22-23
许多初出国门的中国旅游者曾经觉得老外很夸张:天刚擦黑一家家铺子就都关门了,周日里甚至整天都不开门,怎么看都不像正经做生意的样子。老外也觉得中国人很夸张:买东西嘛,多大点事儿,居然成了旅游的一大关键词?到底是谁夸张呢?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大概真的会哑然失笑:一大堆中国人深更半夜守在电脑前"抢跑道",把一个莫名其妙的"...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近年来印度之“加速跑”,人口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前宗主国英国,还是其建造了17年的国产航母终于入役,都似乎从不同的角度在证明印度想要在各方面都有更大提振。“中方今天公布的2022年末中国人口是14亿1175万人,联合国去年公布的印度人口推算为14亿1200万人,印度预计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1月17日,当日本广播协会(NHK)记者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如此提问时,  相似文献   

4.
《新民周刊》2012,(20):20-21
"高帅富"难道还可以不快乐吗?"高帅富"的无奈和抱怨,难道不都是矫情吗?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他们知道中国内地居然只有18%的"二世祖"愿意接手家族企业,肯定会出离愤怒。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有趣的是,如今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  相似文献   

7.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不过有趣的是,这两种思想的痕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现在在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这些旧习俗的痕迹了。  相似文献   

8.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5,(22):40-43
未来,智能型机器人的出现,将使战争所呈现的局面更复杂化。显而易见,发表在这里的这篇报道,绝非机器人记者所写。不过,假设这篇报道是机器人所写,这位机器人记者大致不会如我等肉体凡胎俩肩膀扛一脑袋,外加双手敲击键盘,它或许早已和电脑融为一体,甚至比一台智能手机还要小,因为芯片技术的发展而趋于更微型起来。  相似文献   

9.
埃莉诺 《新民周刊》2015,(21):73-74
在跨越100天、30余个城市的漫长马拉松征程中,陈盆滨不仅要面临身体耐力的极端挑战,还要经历南方暖春潮湿、江南梅雨及北方酷暑的挑战。100天,100个马拉松电影《阿甘正传》里,那个风一样的男子阿甘总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几乎为跑步而生的男子,他叫陈盆滨。5月22日,上海天朗气清,清晨5时,陈盆滨从上海松江思贤公园开始了他"100天跑100个马拉松"的第51天的挑战。这位中国极限马拉松名将吸引了很多粉丝陪跑,一路上有跑友力竭退出,也不断有人重新加入。在前面几站,搜狐总裁张朝阳也是他的跑友。大都市的热闹让陈盆滨很振奋,但在山野郊外一个人跑,他也不感到孤独。因为跑步练就了内心的强大。  相似文献   

10.
约架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8):88-88
如果被欺负了,又没人主持公道,大家冷眼瞅你,咋办,那就约架。输赢不重要。网上据说约架盛行。事实上大都怂货,没看见一次像样的,上海话:缩货。最近的一次是记者"周燕"约架副教授吴法天。江湖上所谓三种人不能碰,女人、僧人、病人,可吴法天居然去了。我既非吴党,亦非周党,看了各种视频,公正地说几句。首先,约架就是约架,输赢并不...  相似文献   

11.
这不是现代版"卖火柴的小男孩",也不是一部最新的美剧。但在大多数观看视频的网友看来,这或许是一部反映"虐童"现象的伦理剧,或者,是一部关于"鹰式教育"的励志剧。在中国旧历的新年里,在纽约零下13度的皑皑白雪中,一名4岁的中国男童,踉踉跄跄地在雪地里小跑。一条小短裤,一双运动鞋,是他身上仅有的御寒装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的"春晚"上,广告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小菜。当地时间2月5日晚,俗称"超级碗"的第46届美国橄榄球大联盟(NFL)年度总决赛在万众斯待中拉开帷幕。这是美国人的盛会,所谓超级碗一出,其他活动通通让道。  相似文献   

13.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32):22-22
当法国民众欢呼金牌多多益善时,要是我告诉他们中国居然有人撰文认为"金牌越多越可耻",他们会不会当我是疯子?伦敦奥运为法国带来创纪录的11枚金牌,法兰西举国上下兴高采烈。总统奥朗德亲赴伦敦打气,贺电一封接一封,当然更少不了在爱丽舍宫大摆庆功宴。法国夺金的镜头反复转播、重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法国人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14.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5):22-23
当20年前,举国热议"北京人在纽约"时,所有人大概都不会想到,20年后,我们会热议"老外在中国"。是啊,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想当年,只要天生一对蓝招子,外配一张一目了然的洋面孔,普通话带点儿化音,双臂最好金毛茸  相似文献   

15.
也说冬至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48):87-87
今年的冬至比较热议,笔者不惜把家族的老底也翻了出来扎堆,想着,不说也许以后就不能说了。传统说法中,冬至是鬼节。上海老话:冬至夜有吃吃一夜,么(没)吃饿一年,大概就是对死者"尚飨"的意思了。事实上,它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天昼最短、夜最长。问题是今年冬至恰好是12月21日,这个日子现在因为某种说法而变得非常...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新民周刊》2012,(21):70-73
他左手横握球拍,弧圈结合快攻;他喜欢近台站位,猛打猛攻,他的打法被称为"不讲理"——他是曾叱咤乒坛的欧洲巨星:法国人盖亭。盖亭!没想到,记者竟在上海遇到了老朋友盖亭。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新民周刊》2022,(13):56-57
一下子上升到200%的呼入电话量,挤掉了接警员喝水吃饭的时间,大部分接警员的杯子,从清晨到晚上,一直都是满的。35天,是疫情以来,我在110接警台闭环工作的时间。我是上海市公安局110接警中心接警班长李莉,自从3月15日以来,我们的“接警突击队”就一波波地参加闭环上班,一开始加进来的人数只有一半,直到现在达到了90%。110接警台不同于其他平台,全部采用闭环状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民眼中的"高铁代言人",李克强走到哪里,"超级推销"的旋风就刮到哪里。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这大概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高铁做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次"代言":一趟高铁,邀请了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乘坐。91公里,22分钟,史上最强的高...  相似文献   

19.
陈冰 《新民周刊》2012,(29):56-58
或许正应了"树大招风"这句谚语,苹果在中国遭遇连环诉讼。苹果刚刚向唯冠支付6000万美元"和解费",又有一家名为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臻科技)的智能机器人公司在上海起诉苹果,他们认为iPhone4S的最新功能Siri涉嫌侵犯其公司在国内的专利,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究竟有什么来头,居然和...  相似文献   

20.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40):24-24
一位几乎是"纯"中国的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与获得茅盾文学奖之间,是否存在着质的差异呢?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会引起种种争议,而且还往往非常激烈,原因很简单:一个弹丸小国的几位老人居然成为全球文学和政治价值取向的评判者,他们能服众才是怪事呢。本来世人根本就不必那么认真。如英国人就从来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