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40):24-24
一位几乎是"纯"中国的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与获得茅盾文学奖之间,是否存在着质的差异呢?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会引起种种争议,而且还往往非常激烈,原因很简单:一个弹丸小国的几位老人居然成为全球文学和政治价值取向的评判者,他们能服众才是怪事呢。本来世人根本就不必那么认真。如英国人就从来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2.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9):24-25
说什么天赋异禀,这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逆袭大戏!"莫言,请!"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还从来不曾用中文邀请得奖者上台领奖。2012年12月10日晚,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相似文献   

3.
河西 《新民周刊》2012,(40):41-41
只要我们梳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全然"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的文学奖项。以政治标准来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诟病诺奖者的主要手段,有人要说莫言太软弱,有人又说索尔仁尼琴以政治换取文学的筹码,事实是这样的吗?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时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指责,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2):64-65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放眼世界。莫言得奖之后,三位诺奖巨头的扎堆访华,希望能让双方多一些互信和理解,而少一些攻讦和封杀,这是对文学最好的尊重。是不是事先都商量好的?中国本土作家史无前例刚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轰动世界,刚过一个星期,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和1986年诺贝尔文学...  相似文献   

5.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0):35-38
莫言说莫言热可能一个月后就会复归平静,那么到那个时候,严肃文学的冬天是否又要来临?我们希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为中国文学带来一些真正的改观,一切向钱看的文学市场化潮流让位于文学本身,那才是文学幸甚,中国幸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诺贝尔文学奖创办至今,每次颁奖,几乎都会引发一场不小的口水战。达里奥·福和赫塔·米勒得奖...  相似文献   

6.
莫言印象     
叶开 《新民周刊》2012,(40):39-40
莫言的创作,既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具有开阔的世界性文化视野,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他以自己丰富的作品、杰出的成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坦然领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晚上7点,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并未有效地终结争论,却极大地缓...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一个文学名家辈出的国度。在古代,出现了写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紫式部,在现代,又出现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而在此二人之前,则出现了现诺贝尔文学奖如粪土的夏目漱石。然而,在日本文学史上,无论这些中天魁星如何炽耀,也丝毫掩不住永井荷风(1879~1959)这颗文学巨星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如果失去了永井荷风,日本文学便失去了一分辉煌与绚烂。笔者曾根据所能接触到的有限资料作过粗略,包括1999年上海版《辞海》在内,我国介绍永井荷风的出版物便达42种①,足可见永井荷风身价之不菲。永并荷风自幼…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小说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创作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他的哥哥皮埃尔·莫里亚克说,他记得弗朗索瓦八、九岁的时候仿佛就已经在一个小本子上撰写他的第一部小说了,小说的题目是“密室”。他的另一个哥哥冉回忆说,他清楚地记得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在一阵感情的冲动下,他吻了她的前额。第二天,她便当了  相似文献   

9.
王煜 《新民周刊》2022,(4):40-41
他与罗斯福、斯大林等大国领导人联合,全力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与战后世界秩序的制定,成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二战胜利的首相最具代表性的演讲词之一。在世人最为熟知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在这些领域也都有不凡成就,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董艳丽 《法国研究》2004,(1):220-225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相似文献   

11.
试读耶利内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2):45-49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取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轩然大波,欢呼者有之,冷言冷语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无论持何种态度,众口一词的是:诺奖花落耶利内克实出意外.本文围绕着获奖谈谈各方面情况,并试图走近耶利内克和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7):68-69
"莫言热"能否带来文学的真正繁荣,能否带来国民阅读经典的回归?很快,诺贝尔文学奖新科状元莫言先生就将踏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莫言先生会不会穿燕尾服跳交谊舞还在两可之间,12月1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研讨会先行一步,30余位国内重量级的批评家齐聚一堂,讨论的主题是:莫言得奖是不是实至名归,莫言得...  相似文献   

13.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4.
一个作家对于文学的贡献,似乎并一定与他名声的大小、著作的多少和成书的快慢成正比。作家的创作风格倒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1985年10月1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克洛德·西蒙大概正好为此提供了例证。克洛德·西蒙属  相似文献   

15.
用她特立独行的文字书写着她的职场故事,也是一种人生。大妈,但更像大叔。短发,身材有些发福,更重要的是,抽烟、喝酒,行为举止,大大咧咧。日本芥川文学奖得主丝山秋子和她名字的诗意似乎背道而驰。这是个有些特别的作家,早年以卖马桶为生,后来躁郁症发作,住院、离职,开始写小说,2003年  相似文献   

16.
张凌 《法国研究》2015,(1):82-85
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小说人物的活动多集中在城市里,而纷繁的城市活动以行走为前提,人物行走在城市中心,又如同行走在城市边缘,能匿迹于一般的行人中,也能特立独行显得格格不入。笔者试图分析其人物的行走模式,以窥探人物行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03,18(1):60-67
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蟹行>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法国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La Mé lancolie des fast foods)、《艺术家的中学》(Le Lycée des artistes)、《从一生开始》(Depuis route la vie)、《巴黎式婚姻》(Mariage à la parisienne)、《身体》(Physique,2005)、《之前、之中、之后》(Avant,pendant,après)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十月十八日,瑞典科学院决定把八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刻意描写“生存于我们内心的——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理解,是否相信——某些事物”的法国作家克洛德·西蒙。于是,西蒙成了法国第十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消息公布后,正在巴西访问的密特朗总统向获奖者致电祝贺:“授予您诺贝尔奖,决菲出于时尚和恭维,而是对一种当今最卓越的小说创造,对一种最严谨最富于创造性的写作的奖励。今天,通过您并由于您的功劳,  相似文献   

20.
度尽的年岁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37):96-96
一个老人的寂寞就是无法言说的事情。在我生活的小区里,偏偏有许多老人。他们有时坐在阴暗的大楼楼道里,一动也不动,愣愣地看着人来人往,可以看上几个钟头。这其实也是上海弄堂小区里司空见惯的场景,但人只有在自觉身体中的某一部分或内心不再年轻的时候,才会真正对那些年老的生命能够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大楼里的一个老头不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