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圣淞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1):16-35+2
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学界对“印太北约化”倾向的关注日益增强。既往研究往往强调“印太战略”实践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效仿北约的政策倾向,并未触及对这一趋向产生的政策根源的深入探讨。理解“印太北约化”,不能脱离美国对外安全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应包含三个方面,即美国对印太地区安全观念的“北约化”类比倾向、在发展同印太国家关系时的“北约化”路径依赖,以及在介入地区事务过程中的“北约化”思维定式。对于中国而言,深入理解“印太北约化”的内涵、表征与影响,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为未来应对区域秩序动荡和中美关系发展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葛建华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2):38-57,I0003
为提高国际社会影响力,实现“新安全战略”,应对“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危机和挑战,欧盟强化战略自主并培育安全力量建设。随着印太地区地缘战略重要性的增强,欧盟及其成员国不断加强与印太的联系,力求成为该地区新的战略参与者。欧版“印太战略”,以日欧贸易协定为蓝本,优先发展对日关系,联合介入印太,通过与印太国家签订双边或多...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随着“印太区域”日益成为全球安全与战略的重心,作为东南亚域外重要力量的欧盟与印尼不断提升双边关系。自2014年佐科上台以来,双方在维护海上贸易安全、对冲中美战略竞争、加强战略自主与应对海洋非传统威胁等需求的推动下,各项海洋安全合作稳步展开,在构建涉海合作机制、强化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双方合作的深化面临海洋安全思维差异、内部民族主义思潮、欧盟集体决策一致性与印尼政治连贯性以及印太权力结构等因素的挑战和掣肘。 相似文献
5.
欧盟的南海政策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南海仲裁案前的“原则性中立”阶段和南海仲裁案后的“有原则的务实主义”阶段,2021年出台《欧盟印太合作战略》后进入再调整阶段。欧盟的“印太”转向意味着其南海政策的逻辑、理念和路径出现了进一步演进,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叙事转换、“战略自主”理念的深度嵌入和介入路径的多样化。这是欧盟对地缘政治现实的认知变化、维护自身经济和安全等多重利益和以“规范性力量”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三大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此外还受到成员国的推动和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压力的影响。考虑到欧盟南海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决策方式,中国应统筹经济、政治、安全和环境等领域的对欧合作,从而促进南海态势向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23年欧盟提出“去风险”概念以来,“去风险而非脱钩”成为美欧国家对华政策的基调。当前欧盟已构建起一套包含“顶层设计—竞争政策—防御工具”的三层立体战略框架,遵从以防御工具保障竞争政策的运作逻辑,呈现两大战略路径:一是叙事逻辑,基于“他者威胁论”与“防御正当性”的二元叙事框架,通过建构“进攻性他者”与“防御性自我”的身份区隔,为政策合法性提供支撑。二是地缘逻辑,在供应链韧性建设中既强调竞争力塑造和战略自主性,又通过“近岸外包+区域价值链”模式强化欧洲本土和中国周边地缘经济布局。随着冯德莱恩领导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上台,欧盟对华“去风险”呈现地缘政治考量深化、经济安全战略深度嵌入绿色与数字产业政策,以及技术竞争与市场保护并举的攻防性体系加速成型等三重特征,并裹挟着价值观驱动的舆论战及与盟友协同施压。但鉴于欧盟自身经济增长困境以及成员国间的分歧,特别是欧美关系裂痕及欧盟战略目标间的张力,欧盟对华“去风险”战略仍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苏联《文学报》著名政治评论员弗·布尔拉茨基教授与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奥·托夫勒教授的对话。他们的谈话涉及了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许多问题,现全文译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东-北非地区对欧盟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欧盟通过各类援助以及与该地区强权人物保持紧密联系,力求确保经济和安全双重战略目标。2011年初开始的中东-北非变局,给欧盟的既有战略带来了全方位冲击。为摆脱被动境地,欧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战略调整思路。其中,欧盟顺动荡之势在该地区推广民主的作法尤其值得关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东-北非地区,将在未来数年内成为欧盟对外战略的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曾一度影响西德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东欧邻国关系的“哈尔斯坦主义”(1955 - 1970年)一直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它在战后重建欧洲和平与安全中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波恩政府坚持这一原则时,阿登纳及其幕僚是否考虑到他们有限的能力与影响?实际上,由于在外交实践中陷入困境,“哈尔斯坦主义”到1963年就开始失去意义.将“哈尔斯坦主义”置于整个西德外交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哈尔斯坦主义”不仅未能实现西德外交的预期目标,而且也反映出德国人在外交理念上的传统风格,即在对现实政治目标的追求中带有焦躁与鲁莽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考察《里斯本条约》对从“统治”(government)到“治理”(governance)这一转变过程的影响,所依托的核心概念是“统治-治理”(governmance).通过分析条约的内容和欧盟决策程序的演进,我们注意到,与其说《里斯本条约》促成了从“统治”到“治理”的变化,不如说它反映出二者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可... 相似文献
11.
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韩国李明博总统访华为契机,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战略背景及内涵,并探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韩两国以及有关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印尼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了"深化中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印尼大学、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印尼驻华使馆、外交部、商务部、国际广播电台等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美印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印关系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美印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对中印关系和印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与美印两国分别存在的共性和分歧,提出了中国在中美印战略三角关系中可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Daniel Cardoso 《East Asia》2013,30(1):35-51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nessed a sharp intens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Brazil. The two countries deepened their commercial links and, as a result, Brazil became Chin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in Latin America. They have also further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eir political cooperation by setting up, for the first time, high-level bilateral institutions. Both countries have also been working together within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The economic causes and impacts of this phenomenon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but little however has been said about its specific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dimensions. In order to fill this gap, this article suggests an analysis that looks a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Brazil, and sets up an enquiry into the most relevant domestic actors and at the strategic meanings behind their partnership. The goal here is twofold. Firstly, to analyse the role of domestic actors i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is partnership. Secondly, to discuss to what extent this intensification may be seen as evidence of any strategic interest of China and Brazil to put in place a more proactive, wilful and global foreign policy intended to shape globalisation and the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加快向全面、稳定和高层次方向发展.但是,两国关系在经贸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摩擦和障碍,需要双方加强互信去解决.如何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阶段,需要两国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协定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Gerhard Sabathil 《Asia-Pacific Review》2015,22(2):77-81
EU-Japan cooperation on issues related to security includes efforts for eradicating terrorism, coordinating policy, and working together in crisis management operations. The EU and Japan share the same values and are societies based on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they have similar approaches to regional and global peace and stability. In 2015 the three focus areas are EU-Japan cooperation for global peace and stability, cooperation for contributing to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 and Japan will encourage multilateral commitment for global cooperation to resolve glob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8.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一今年是中俄(苏)建交60周年。在回顾、总结6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状况和经验的时候,我们看到,中俄关系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往更高的水平发展,这个路怎么走?我觉得在这时候,对这样重大的问题进行研究,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印尼合作:基础、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5年多以来,双边的合作呈现出高速度、高层次和宽领域的发展态势。两国日益增多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但是23年断交历史形成的隔阂需要一段时间清除。未来5-10年,经贸合作仍将是两国合作的主渠道。未来15年之后,两国合作将进入超越经贸合作的更广、更深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谈判:发展动力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谈判是美国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多边谈判架构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动力。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从内外两方面探讨了这一多边谈判的发展动力问题。从内部看,由于在美国的实力和意愿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谈判本身面临着内部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决定了美国无法采取"以经济换安全"的传统做法来推动谈判的顺利进行。从外部看,经济效益并不能充分解释谈判的持续进行,区域贸易谈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难以产生充分的前行动力。然而,利用当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疑惧情绪,进而希望借助美国平衡中国的心理,美国得以顺利推进TPP谈判。经济与安全的密切互动为美国推动TPP谈判提供了较强的发展动力。面对TPP谈判带来的国际形势新变化,中国应该有的放矢,通过积极应对来化解TPP谈判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