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刘慧华 《美国研究》2004,18(1):138-146
我国研究国际关系的学人 ,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吉尔平教授一定不感陌生。他 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以下有时简称为《国际》)一书在 1989年被译成中文出版时 ,① 曾受到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当时笔者还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此书成了我了解当时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的重要文献。时隔 14年 ,吉尔平教授又出版了新著《全球政治经济学》②(以下有时简称为《全球》) ,它被同行誉为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③有趣的是 ,这个“里程碑式”的研究起初只想作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出版。但由…  相似文献   

2.
王传兴 《美国研究》2007,21(4):136-145
随着美国陷入旷日持久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美国国内对布什政府伊拉克战略的批评可谓不绝于耳。就在这样的时候,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G.考夫曼于2007年出版为布什主义辩护的《为布什主义辩护》①一书。考夫曼曾说,“我在书店浏览时,看到的是数以百计的(对布什主义的)批评书籍。”②《为布什主义辩护》因而显得与众不同。正如作者所言,“总体上,本书填补了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目前进行的(伊拉克)战争——的文献中的一大漏洞。很少有像这样内容的一本书。”③对布什主义持强烈批评态度的罗…  相似文献   

3.
问:您曾经在1992~2005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您就任美国所负责人后从科研上抓了哪些事?答:我主要抓了三件事:第一是抓美国所必须研究的美国全面性、长期性的问题,也即资中筠老师离任前跟我交代工作时反复提及的,这就是研究美国的兴衰。当时大家也在争论:美国到底是相对削弱还是绝对衰落?当时一种普遍看法是:美国的地  相似文献   

4.
阙政 《新民周刊》2015,(1):44-47
所以《金牌律师》才会说:“找对了律师,你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司法体系。”所以《皇家律师》的编剧才会把律师这个充满争议的行业誉为“最丰富的戏剧之地”。 出庭律师是干什么的?英剧《脱罪大师》一上来就用大律师波顿和一个小学生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有人看到你偷了同学的笔,而你说你没偷,我的职责就是证明目击者看错了。”  相似文献   

5.
从本源来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研究相辅相成。这种紧密关系维系将近三百年,直至冷战时期现实主义主导美国国际关系学领域时才戛然而止。当时,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甚至掀起一场试图疏远法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研究方法的“行为主义革命”。不过,美国之外的捍卫传统研究方法的“英国学派”却仍然维系着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紧密联系。英国学派的学者不仅在相关国际关系命题方面给予了国际法发展的更大空间,而且他们对国际法所做的直接研究,促进了国际法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李开盛 《美国研究》2006,20(2):149-156
近些来年,在具有浓厚科学行为主义氛围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历史研究方法似乎有抬头之势。例如,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 mer)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恢复了摩根索纵横历史的传统,尽管加进了很多的数据分析,但全书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①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唐纳德·帕查拉(Donald J.Puchala,1939~)教授的《国际关系中的理论与历史》一书也应算是这些“历史型”国际关系著作中的一本。②但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帕查拉不是把历史事件简单地视为一种论据来使用,他穿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隧道,考察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现象——文明的…  相似文献   

7.
坦途 《当代韩国》2005,(2):19-22
问: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本书?是不是针对日本右翼的历史教科书呢?答:我想说的是:针对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歪曲,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但还不是全部。编写这本书的动议,是从2002年提出来的,当时,中韩日三国学者与民间团体针对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进行了批判,召开了“东亚和平论坛”。在论坛上,有的学者提出了编写共同历史读本的倡议,日本和韩国将其称为“副教材”,即参考教材。当时大家认为,不仅要批判右翼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应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历史教育的教材。既然缺少这样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仇华飞 《美国研究》2007,21(1):136-144
国际关系的基本政治环境是“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处在绝对安全环境中。①在国际安全困境中,各国都努力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以影响对本国安全构成威胁的环境。对于国际安全环境的理解,不同的研究取向产生不同的分析方法。理想主义学派强调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视为维护本国安全的“公共产品”。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规范、秩序和价值观念制约国家对外政策的制订,甚至可以改变对国家利益本身的建构”。②丹尼尔.帕帕在其新版《当代国际关系:认知建构》③一书中,结构性地论述了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诸多因…  相似文献   

9.
国际问题研究必须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但同时必须兼顾本国的利益、处境与需求,故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因此人们有理由关心有关研究的“中国化”问题,但这与其说是要建立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学派,毋宁说是要求各个研究机构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多元化发展提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整体水平。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丛《国际关系评论》(以下简称《评论》)便体现了这样一种有益的尝试。《评论》目前已出版的四辑汇集了近百篇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从近代早期直迄当代,论述空间从国别外交、…  相似文献   

10.
一序论朴殷植①(1859~1925)在近代骤变时期,面对西欧和非西欧、传统性和现代性、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民族的独立等很多对立面相互纵横交错的现实,通过思想方面的苦思和实践,构筑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容纳西欧“现代”冲击的同时,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西欧的现代冲击,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的“点”的冲突,而是一场直接动摇传统社会根基的政治性、经济性的“面”的冲突,所以朴殷植在容纳它的同时,还抱有应该对它进行抵抗的另一种态度。朴殷植批判了当时朱子学未能及时应对骤变现实的这一社会性弊端,探索了通过阳明学能使儒学…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等方面。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关系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产物。同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框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将给整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栏首话     
本期“青年园地”向读者推出三篇文章。 《论印尼军人官僚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特征》和《新加坡外交——其生存之道》两文通过个案研究,分别探讨了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军人政权问题及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问题,《从载文分析看我国近年的东南亚研究》一文则可以说是对国内东南亚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初——一九八二年底,我在巴黎高师进修访问期间,就给罗伯斯比尔的评价问题曾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史学家弗洛朗斯·戈蒂埃交换过意见,她还给拙作《评罗伯斯比尔》(一九七九年十月《历史研究》刊载)写了书面意见,该“意见书”②言简意骇、观点新颖,读后颇受启发。从“意见书”来看,弗洛朗斯·戈蒂埃确实是一位对法国大革命,对罗伯斯比尔有很深研究的专家,无怪乎索布尔在给我的信中说:“在这方面的研究她比我更好。”但就她的观点来说,她把罗伯斯比尔说成是“反自由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的,“反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的等等,这是我怎么也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4.
徐龙第 《欧洲研究》2005,23(5):140-150
英国学者马克·B·索尔特(MarkB.Salter)的著作《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2003年底由肖欢容博士等译成中文并于2004年初正式出版。这看起来距离今天好像有一阵子的时间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本书在今天的解释力如何,它是否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呢?当然,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并没有引起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注意。如果简单地从著述的内容上看,该书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言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但是,如果把本书所论及的主题置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及当下的国际思想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5.
《马尔陀罗之歌》仅就长度来讲在散文诗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似乎更象一篇史诗或一篇小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小说正是从中世纪的史诗演变而来),总之象一部叙事作品。作者在第六支歌中也写道:“我希望能迅速地看到我的理论某一天得到某一种文学形式的  相似文献   

16.
一 绪言 关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对立原因的界定,主要是受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布鲁德分析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把国家间经济交往作为焦点来分析的方法比较流行。其结果便是把国际关系研究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从这种意义上看,本文所采用的外交史上的研究方法具有某些独特性。 然而,我们历史学界的情况是,对于以往应该总结的国际关系研究显得不足,并深受海外学界的影响。此外,在我们的政治学界中,把历史看作影像的美国式国际政治理论已悄悄地占据了支配地位,使得历史本质的界定越发困难了。这种轻视历史的理论,在把握国际政治的本质时到底能有多大帮  相似文献   

17.
围绕主权的所有争论最后都归结为“什么是主权”这一问题。而对“什么是主权”这一问题 ,必须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主权观念的萌生和发展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最初是在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这一意义上提出的 ,因此首先是对内主权的产生和确立 ,随后再有对外主权概念在国家间得到承认。至164 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一过程宣告完成 ,主权观念也发展为主权原则———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准则。主权原则所包含的“独立”和“平等”本身就是同一意义上的指称。“独立”就是说一个主权国家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附属物 ,这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的。因此 ,主权是近代的产物 ,主权原则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基础和欧洲国家体系的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想写点关于萨特的东西。偶然看到《书屋》杂志1998年第2期有柳鸣九先生的一篇文章《萨特的永恒价值何在》(下称柳文),我正好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看了柳文后,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还不少,愿意结合该文,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柳先生是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对萨特的评价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从萨特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来说,他对我们的价值今天看来还在于,他主要是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不是哲学家,更不是政治家。”在将萨特的文学与哲学作这种比较时,柳先生的论据是:“与他在20世纪文学史上所占有的…  相似文献   

19.
西蒙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七十二岁高龄。他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的讲话中说:“我现在是位老人,象我们古老欧洲的许多居民一样,我的前半生经历过相当动荡的生活:我曾是一场革命的见证人,我曾在特别惨酷的条件下打过仗(我当时是骑兵团的骑兵,所属部队伤亡惨重,事实上八天之内全军伤亡殆尽),我当过战俘,经历过饥饿乃至筋疲力竭的苦役折磨,我曾经逃出战俘营,身染重病,几度挣扎在暴力或自然死亡线上……”。《弗兰德尔的道路》就是以他这个时期的经历写成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主权问题的再思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卢凌宇先生的文章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在目前单边主义盛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准则遭受严重挑战的今天,讨论主权与主权维护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我觉得此问题的讨论继续纠缠于主权是否可分割与转让上,实在是不得要领。为此,我想借贵刊一角宝地,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