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传统友好和相互需求、国家意识和少数极端民族主义作祟等因素的交织,我国民间的对日本的认识是复杂的.近年来民间对日认知问题逐渐凸显,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青年学生对日态度显现出鲜明的群体特点.分析民间对日认知的现状和中方影响因素,提出积极改善民众认知现状的构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自十七世纪至明治维新前的二百余年间,日本德川幕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格禁止日本人驶往海外;同时还规定,除中国和荷兰船可前往长崎外,禁止外国船只驶进日本海域,是为日本历史上的锁国时代。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日本船员因海难事故漂流到中国。这些日本漂民是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的?他们的中国观又对锁国时代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代韩国》2010,(1):I0007-I0007
一 活动概要 2010年8月4~11日(8天7夜) 日本千叶县 东京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韩国]亚洲和平与历史教育联带 [日本]第九届日中韩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执行委员会  相似文献   

4.
孙敏 《法国研究》2009,(2):5-11
虽然法国人对中国装潢图案颇多借鉴,但是对中国画的兴趣在十九世纪前并不浓厚。十九世纪初,对中国画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日本“浮世绘”。法国人究竟在何种历史环境下重新发现中国画的魅力,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画,这是本文探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帷幕。杜鲁门主义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本文意在把时空往前移至1947年的历史现场,利用亲历、亲见、亲闻的时人评论,探讨当时中国各界人士是如何看待杜鲁门主义、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又如何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使我们后人进一步走近历史,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所引起的反响,了解当时中国民众心里之所想,舆论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许多观念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日本毕竟有自己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所以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观念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宗教文化和观念方面也是如此。探讨中、日宗教观念和文化的异同,同时探讨这些因素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日本有很大作用,对进一步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我国社会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也有积极意义。中、日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较之于人类的其他类型的文化,诸如: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等等,表现出多方面的相似性,在宗教观念和宗…  相似文献   

7.
佐藤春夫的中国题材作品《星》是以中国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陈三五娘"为框架改编而成的,该作不仅寄寓了佐藤春夫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阐发了他的"东洋"美学。文章通过《星》与"陈三五娘"故事原型的比较分析发现,该作对"陈三五娘"故事做出3处改动,从中可见,第一、佐藤春夫的中国趣味仅仅是他的亚洲意识的载体;第二、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他的中国观的认知基础;第三、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西方近代主义的认知模式评价中国、判断价值优劣。由此可见,"中国"在近代日本历史上被严重地符号化乃至意识形态化,成为近代日本知识人试图对抗西方文明入侵,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8.
武越明 《当代韩国》2007,(3):97-100
2007年8月5日,第六届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中国团在北京举行开营仪式。本届夏令营从8月6日开始,到8月13日结束,共有200多名来自中日韩三国的青少年和教师代表参加,其中中国营员有52人,他们分别来自国内知名的中学和大专院校。本次夏令营以“战后历史与创建东亚和平”  相似文献   

9.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正式推出"印太战略",试图塑造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特朗普政府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其"印太战略"的实施:发展与印太地区盟国及伙伴的关系,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加强与印太地区的经济接触,支持私营部门发挥关键作用;深化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帮助伙伴国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自身军事能力;推动与印太国家的人员和文化交流,传播美国价值观,提升美国的影响。理解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对中国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这一战略,既要看到它与之前历届美国政府的战略差异,也要看到其延续性;既要看到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意图,还要全面了解其对华认知及其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这样才能更恰当地认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及影响,理性看待中美在印太地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全面铺开,经历了起步、兴盛和平稳发展3个大的阶段。中日青少年交流主要有交流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交流密切度与政治关联极大,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着眼长远,走向机制化以及矛盾与发展相辅相成5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两国青少年交流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有利于拉近两国国民距离,增进国民感情;有利于减少两国民间误解,增强政治互信。展望未来两国青少年交流,两国应该采取着力建立中日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加大两国留学生交流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秩序的变动、突发的新冠疫情和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促使日本的中国形象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更多地把中国放在国际秩序变动的语境中来认知中国,比起双边,更多是在多边框架内来感知中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形成了“崛起的强国”“国际秩序改写者”、疫情下“坚韧”而“强硬”的中国、带有不确定性的美国“假想敌”等多层次中国形象。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未必是客观的,是基于在国际秩序转型期对自身认同的建构,那就是现行国际秩序维护国和中美之间的“非等距离”协调者。应该对日加强沟通宣介工作,充分调动其对华战略认知中的建设性因素,消解不利因素,防止其固化为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2.
提起日美的青少年道德状况,人们常常会联想起舆论界报道的关于日美青少年日益增长的自杀、犯罪、吸毒、性问题等现象,于是极容易产生这样的模糊印象,即日本和美国无所谓道德教育,故他们的道德水平无从谈起,至少也处于较低的水平。然而,事实和证明日本和美国从未因核心道德规范的丧失而导致基本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瓦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研究表明:道德教育在现代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社会公认的美德和伦理规范,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维护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其中有关中国历史的描述,通过对所选教科书中国历史描述内容的梳理和分析,界定其对中国历史认知的取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五种中国形象建构类型。相关研究旨在了解德国中学教育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促进中德人文交流,这也是本文学术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日本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制度完善而具体,历史上曾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二战后其相关制度发展缓慢,许多规定已明显不符合国际亲子法的发展趋势。为全面了解日本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制度,需要从非婚生子女的确认规则及其权益保护规则两方面全面解读日本相关法律,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中日民间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子女婚生或非婚生地位的争端。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举世闻名,以忠诚意识为核心的日本大和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延续的。近些年来,日本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加强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日本在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二战以后,日本文部省为尽快消除战争留给人民的精神创伤,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本文拟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战后日本中学思想道德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思想、文化由朝鲜半岛辗转流传入日本,经由日本民族吸收改造,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在中日思想比较研究的领域中,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以概念比较为切入点,结合两国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史实,通过文献、语源、社会调查等多元化方法,对中日哲学思想中的"天""公私""理"等概念作出了比较。通过比较,探讨了中日思想概念在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诠释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试图重新建立起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认知,同时,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文化比较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风骨与物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的专业是日本语言,但闲时也思考一些有关中日文学的问题,且此癖已积20余年,因而对中日文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而入里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渐变过程中,笔者也拜读过不少中日学者关于中日文学的论著,其中又以中国学者的论著居多。每当读罢掩卷之际,均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然而,这些论著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传播、日本对中国文学的师承与借鉴、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等等。至于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可能因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之不同,诸学者所论甚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聊发议论,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生活在首尔的韩国青壮年中的意见领袖为对象,通过FGI方法调查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国非常关注,但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都偏向负面。如,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但发展水平仍很低;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食品不安全、治安差、不注重环保、市民修养低等。受访者对中国崛起充满担忧,认为中国崛起后会成为霸权国而威胁韩国。在中韩关系方面,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虽然希望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不愿承认韩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韩国人对中国的上述认识中有一部分是刻板印象,其成因是社会制度差异以及诸多历史原因。他们对中国流露出不信任、自尊、自卑以及受害意识等复杂情感,也促成了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革命以来,各国都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随着“海洋国家”呼声的高涨,日本正在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积极攫取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上力量。这对作为近邻的中国无疑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日本海洋战略的历史溯源从地理区位上看,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具备海权大师马汉所称的各种有利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龙春芳 《日本问题研究》2004,(1):61-64,F003
在战后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由于世界冷战格局及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中日关系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经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排除了超级大国的控制以及意识形太的干扰,使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恢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在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上,中日民间交流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推动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及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就提出:“中日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然而,1997年和2002年,朝日新闻社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舆论调查的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对日感情急剧恶化,2002年9月的调查中,表示讨厌日本的中国人超过了半数。同样,日本人心中“中国观”的负面因素也在增加,对中国的亲近感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