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26):30-31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态环境。5年后,上海的公园数量要跃升至1000座以上。郊区将推进镇级公园建设,实现“一镇一园”;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基本实现“一村一园”。因地制宜地建造乡村公园,除了要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五年内建成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还要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目前,已有一大批建好的乡村公园等待大家去探索发现。  相似文献   

2.
阿晖 《新民周刊》2022,(8):66-69
在上海市民的眼中,作为上海地标再度翻新的上海体育馆,换了新衣,但依然是心中那个充满情怀与激情的“万体馆”。虎年新春伊始,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内,综合馆“万体汇”启动部分试运营,迎来了众多“以球会友”的申城市民。这座未来占地达到35.96公顷的新型城市体育公园,除了新规划建设的综合馆“万体汇”。  相似文献   

3.
应琛 《新民周刊》2022,(26):8-15
“全域公园,无界融合”,这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晨雾消散,上海迎来新的一天。在大宁公园内,约一万平方米的荷花池边已经围着不少拍摄和观赏的游客。作为浦西市中心最大的绿肺,大宁公园自开园后就备受市民的青睐,是市民茶余饭后、节假日休闲的首选。随着人们对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的日益增长,摩天大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不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城市建在公园里”才是最“IN”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琛 《新民周刊》2022,(24):8-15
2022年的这个春天,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史无前例地“静下来”,而一些人却夜以继日地玩命“跑起来”——大上海保卫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5.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6.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2,(26):28-29
徐家汇体育公园,今年底将基本竣工,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市级体育文化聚集区之一和城市的新地标。进入7月,上海陷入连绵的高温酷暑,但对于足球爱好者来说,这种天气并没有击退他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的热情。在上海“万体汇”成片球场的背后,是正在紧张进行改造施工,被俗称为“万体馆”和“八万人”的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以及上海游泳馆。  相似文献   

7.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8.
<正>开卷有益,跟着书籍行走四方,常念这片最亲切的土地上,最壮丽的风景。又一年的盛夏,又一年的上海书展。8月16日至22日,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老时间,老地方,对于热爱读书的书友来说,就像跟老朋友重逢那样亲切。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上海书展以来,上海书展走过了18个年头。除了2021年因为疫情停办一届和2022年同样因为疫情改变了书展时间之外,今年8月的上海,因上海书展,整座城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相似文献   

9.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38-41
软实力的核,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它的文化。上海大学希望,人们可以在“310海派文化日”当天,用一天的时间一起诠释、体会、践行、传承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上海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上海店念     
昨日眼底繁花,今朝心头牵挂,曾经惊鸿一面,终于情根难拔。“小”中可见“大”,千姿百态的沪上小店,恰是城市精神的某种象征:多元,海纳百川;坚韧,百折不挠;有韵,余味缠绵。你对一座城市的惦念是什么?有人迷恋纽约的广厦华屋,有人迷恋斯德哥尔摩的清冷明净,有人迷恋伊斯坦布尔的斜阳余晖……而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  相似文献   

11.
陈冰 《新民周刊》2022,(45):24-27
店铺陈列、店招可以玩的东西很多,而如何实现又好看又符合品牌自身调性的装修和陈列,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构想和实现。或精致优雅,或烟火气缭绕的街边小店,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不变的“乡愁”。个性化小店映射着时代镜像,为城市日常营造别样生态,更是成为都市异乡人爱上海的一万个理由--它让上海更有人情味、更有底蕴。店招吸睛,一见倾心;颜值王道,牵动驻足。毕竟,每一家小店背后,可能都隐身着一位“身怀绝技”宝藏店主。  相似文献   

12.
阿布 《新民周刊》2022,(29):78-78
上海“解封”后,上博的首次国际展,不仅在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市民心理的一种抚慰与慰藉。人类优秀文化将继续在上海这座城市交流、融合。入夏后,气温居高不下,谁还没有个海岛度假梦呢。而在上海博物馆,海岛的凉意以艺术展的方式抵达——“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正式在上博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3.
《德国研究》2006,21(2):F0003-F0003
各分会通讯员:2006年《会刊》组稿指导思想: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全国全市“两会”精神,围绕上海创建创新型城市和经济新一轮发展,打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做好新时期的留学生工作,充分发挥海归派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为振兴中华、繁荣上海再作贡献。一、组稿内容(围绕会员和同学会活动展开,文章融入作者自身感受)1.围绕“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2.自主创新与世界科技新貌3.科教兴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4.推进上海“节能”经济发展5.海归派创业事迹与成功人物推介…  相似文献   

14.
陈冰 《新民周刊》2022,(26):32-33
作为解封为数不多的度假项目,公园露营稳坐露营风格的头把交椅。从初春宅到了立夏,魔都人民积攒了太多的出门心愿。骑行、露营、野餐……哪怕不能出沪,也要在各大公园草坪、滨江绿地找到“一亩三分地”,呼吸久违的自然气息,释放那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在各式各样的“城市出逃计划”中,露营彻底征服了魔都人民。6月伊始,人人爱露营,家家皆露营的照片频频刷爆上海人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5.
阙政 《新民周刊》2017,(11):86-91
真实的上海,不仅有欧式高楼、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更有洋派公寓、新式里弄、棚户区、滚地龙,乃至被人遗忘多年的工人新村。在百年岁月里,各国殖民者、各地来沪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不同的足印,为上海的城市建筑添过砖,加过瓦。上海,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16.
阿晖 《新民周刊》2023,(18):30-33
<正>如果想追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历史之根,看到古代上海的繁华与灿烂,感受其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松江博物馆不容错过。而要寻味上海最年轻的崇明区的岛史与古老民俗,在崇明区博物馆一定大有收获。“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素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区,是一座物华天宝的“文博之府”,上海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隐藏着中国史前文明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园林——醉白池……,令松江堪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露天博物馆”,刻下了上海最早的都市繁华印记。  相似文献   

17.
应琛 《新民周刊》2022,(11):14-15
在此轮战疫中,上海出现了“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井导致传播”的现象,但这座城市的治理基本面依然坚实。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让我们通过以下数据,来看清这场战疫的“攻防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新民周刊》2022,(11):6-7
3月份以来,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上海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国家重托。相信上海这座城市的担当,相信上海人民的品格,一定能够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度过这场“倒春寒”。  相似文献   

19.
拿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正是2016年与2017年交接的时分。岁月更替,回望刚刚过去的365个日夜,上海,有哪些事情让人记忆深刻?讲一个大城市里的小细节。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在这一年里正式表明,将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全球卓越城市。8月22日,上海向社会公示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这份规划里,...  相似文献   

20.
金姬 《新民周刊》2015,(14):94-97
空竹队的每次活动,参与者都是兴趣盎然,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愉悦,为康复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和“广场舞”不一样,抖空竹(“扯铃”)是上海人“小辰光”就玩过的游戏。如今,小朋友中熟悉空竹的越来越少了,但在上海的各大公园里,抖空竹的老年人似乎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