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政治谣言也由于网络覆盖范围的全球性、传播方式的自由性而对国家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本文分析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危害,认为网络传播的大容量、离散性和无国界特性,以及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使其难以彻底根绝,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政治谣言对国家政治安全的严重危害,采取必要政治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网络大谣、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等不择手段编造、传播网络谣言,造成网络诽谤、敲诈勒索以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日益猖獗。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规制因欠缺具体、明确、统一的规定,导致执法、司法的不便操作。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使民法、行政法、刑法的规制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善的防控系统,以便更有效地控制、打击和制裁网络造谣、传谣行为。  相似文献   

3.
公共安全危机中谣言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而谣言作为舆论的一种畸形形态,无疑诱发和加剧了这种危机状况,其危害后果不言而喻。因此对公共安全危机情景下谣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公共安全危机下谣言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抑制谣言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徐莉 《学理论》2012,(21):56-57
社会谣言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当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其传播具有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蛊惑性、利益性、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给社会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危害。科学总结谣言泛滥的原因,并从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加强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活动,涉及到建构社会理性、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网络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谣言背后的真实民意和呼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网络谣言的争议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网络谣言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且当前我国法律中有关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的法律依据不够清晰,使得个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进入了网络谣言罪名体系的制裁范围之内,造成了司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从"社会危害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重点研究违法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即是网络谣言对谣言受众生活影响的累加,通过三元素法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相关法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增强管理机构及评估人员专业化、提高民众认知谣言的能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途径,不断探索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现象所产生的不确实信息.它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国际政治斗争、国内社会变革和人们的认知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水准和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为此,在信患时代,必须从政府的信忠能力建设、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和创建和谐通畅的社会空间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管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展开,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转型期社会规范的乏力、社会不公的刺激、权威信息的缺失成为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的环境因素;造谣者的各种行为动机是其主体因素;网络谣言受众的复杂心理是其客体因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和"网络把关人缺失"是其工具因素。  相似文献   

9.
环境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征表现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造势赢取声援,其内容主要是对政府、警察、解放军、官员的妖魔化,其后果多表现为加剧社会对抗。谣言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争取舆论支持,其发酵与传播基于刻板印象的"强弱"情景构建,其扩散基于从众心理下的集体行动。着眼于谣言的发生机制对其进行治理,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可供查询的环境信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长效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阻截,要建立官方"第一发声"反应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净化网络谣言;还需提升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信息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各国预防社会风险的新问题.维护互联网信息自由,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网络谣言依法阻止、制裁.正确区分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注意信息瑕疵、不良信息、危害信息与恶意造谣的法律标准,完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发布、信患传播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预防、治理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村民委员会选举状况的跟踪调查,本文的分析表明,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村民直选的质量在江西和山西两地均有所提升。在各种社会性影响力中,县乡指导小组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宗族的作用力并不明显。宗族对选举的影响,依然主要表现为选民投票的宗族取向。选举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正朝着促进和谐、团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对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必要性、目前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铁路的稳定在铁路改革和运输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维护稳定已成为铁路公安机关的首要任务.认真研究危害铁路稳定的现实威胁和潜在隐患,采取有力的对策和措施,为铁路扭亏增盈提供稳定的治安环境,是铁路公安机关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证据的证据能力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证据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其证据能力的采纳与一般证据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科学证据的采纳必须解决其相关性的认定、合法性的审查以及科学性的判断等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som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social psychology can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Policy analysis is shown to be a form of rhetoric subject to social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attitude chang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policy analysts ar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changing policymakers'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alternative policies, but that preferences for alternative policies are largely the result of values. Values are formed and modified primarily by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conformity pressures, and the dynamics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rather than by rational argument. As a result, policy analysts could become more effective by addressing issues of values in their analyses or by mediating the social processes that might interfere with good policy choices.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勃 《行政论坛》2011,18(1):44-47
公共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主体将无效、僵化的旧规则和组织体系加以扬弃。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主要有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安排、政策资源、路径依赖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7.
18.
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历来十分重视,构建了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腐败案件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反腐倡廉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或者执行力不高,其主要表现为执行力上强下弱、层级递减,执行人员避难就易、见风使舵,并奉行“好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廉政制度执行力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能力,执行者的心理态度、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执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廉政制度执行力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廉政制度执行力。提高廉政制度的执行力,应积极营造具有良好执行意识的组织文化,健全科学完备的廉政制度体系,强化刚性约束的执行监督机制,培育具有制度意识的社会崇廉氛围,从而实现社会的廉洁善治。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行为习惯适应良好。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媒介接触、城市体验、流动参与对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7)
师德建设对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优秀人才,是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基于对高校41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各类因素的路径系数和影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师自身因素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其中学校对教师师德建设影响最显著,学校亟须完善教师师德的相关制度建设,为提升师德建设水平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